近体诗: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高二必修导学案)

时间:2024-08-02 05:40: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山居秋暝》

1、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分析: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2、诗歌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小结: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蜀相》

1、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明确: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2、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主旨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智慧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石头城》

1、 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明确:(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2、这些“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明确: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锦瑟》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想到了年过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代。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蝶”,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杜鹃啼血”,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南海鲛人”,意为梦想和情思破灭后所得的只是满眼的泪水。四是“蓝田产玉”,意为梦想和情思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感情。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书愤》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诗歌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书愤”?

明确:(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李春燕

【近体诗: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高二必修导学案)】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10-12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04-13

《蜀相》说课稿12-23

《蜀相》鉴赏08-17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9-03

蜀相优秀教案05-22

《蜀相》教学反思06-30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蜀相杜甫优秀教案11-17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通用5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