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3、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4、掌握悼词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3、掌握悼词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第一节
一、导入: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解题: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悼词。
2、什么是悼词?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3、悼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4、悼词这种文体有哪些表达方式?
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5、悼词结构怎样?即我们如何写作悼词?
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享年,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
A、给生字注音:
睡着(zháo) 估量(liáng) 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浅尝辄(zhé)止 忌(jì)恨
污(wū)蔑(miè) 诽(fěi)谤(bàng) 诅(zǔ)咒(zhòu)
悼(dào)念
B、给自己不懂得新词作上记号: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本文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坚忍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忌恨:嫉妒憎恨。
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诽谤: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咒骂。
回敬:回报或馈赠,本文是反击的意思。
永垂不朽: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磨灭。
C、提取文段主要信息:
1、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情况。
2、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总说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4、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5、马克思在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6、马克思从事科研的目的。 科学理论
7、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革命实践
8、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其无比巨大的革命
影响。
9、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D、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悲痛)
第二部分(2-7)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敬仰)
第三部分(8-9)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怀念)
四、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
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
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最”能否删去?为什么?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
作用。
3、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没能陪在他身边,无限惋惜和遗
憾的。
4、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
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为突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
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5、讳饰手法。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6、“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
表达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7、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8、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第二节
1、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
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空白”和“不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巨大?
时间、空间。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的发展规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类比。
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体现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还”字有什么作用?“剩余价值”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还”字表明由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
4、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看的话“两个发现”与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什么关系?“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表明了什么?与哪句相呼应?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
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5、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
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6、“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
启下?如何理解?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7、“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8、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
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9、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
“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理论发现和革命实践,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
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10、“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11、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12、“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13、“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
字?
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
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
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
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
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也体现出马克思
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王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03-2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种译文比较05-16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采薇》 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2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1
高一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