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微型小说《身后的眼睛》赏析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简洁的叙述,明快的节奏,曾平用他那平实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孩子独自打跑了一只野猪的故事,也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身后的两双眼睛。
在这篇作品里,我觉得作者主要传达的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他们的教育方法这个主旨,但在整篇文章的篇幅里,关于父母的笔墨所占的比例却不多,文中绝大部分是在描写孩子,通过描写孩子与野猪搏斗,来渲染一种紧张气氛,也从中揭示出这对父母的爱。我觉得,这里体现出了人物侧写的艺术。
作为"人物侧写"的艺术规律,它首先要求生活次角、配角的故事内容能够形成有矛盾发展,有艺术突变化的完整的故事形式,而且这个次角故事的艺术变化的根源是来自生活主角的具有独特光彩和意义的行动,这就是说,这篇作品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这个生活故事主角成为了高潮故事的导演者。
在这篇作品里,正是那对父母在孩子身后的支持,才有了孩子打跑了野猪这个结局。从开始孩子的害怕,“眼睛睁的圆圆的”,到“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 “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再到后来的“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和“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正是由这些对孩子形象的有力刻画,从而由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父母的爱,随着形势的紧急,他们也越来越担心,但他们却没有直接帮孩子,而是一直注视着孩子,看着孩子靠着自己的力量把野猪赶跑。气氛越是紧张,孩子与野猪搏斗的情形越是激烈,从中反映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就越是明显,他们担心孩子,但他们却没有直接开抢去帮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孩子的行动,这是另一种爱的方式,也从中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方法,他们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作者写那个孩子,其实是在写父母,孩子越是激烈的表演,就越衬托出父母的爱和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小说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所以关于环境的描写对于小说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曾平的这篇小说里,他用了分段展开描写的手法来突出环境的特征。首先开头“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里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天色已晚,一只野猪出现在一片玉米地里。然后第二段写了孩子身后的窝棚,“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这个描写,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当时的环境让人可怕。天黑了,没有什么人,山风吹来还发出不断的响声。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害怕又无助。还有后面对月光的描写,“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和“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此时的环境描写和人的行动描写结合起来,环境的紧迫,衬托出了父母的紧张和孩子的害怕,而父母的紧张和孩子的害怕又从中反衬的当时环境的紧迫,全文的环境由上面的分散描写,让全文都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完整地展现出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人物侧写和环境创造的艺术,都在曾平的这篇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我们记住孩子独自打跑了野猪的故事,也记住了孩子身后这两双关切的眼睛。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身后总会有父母关切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曾平创作了这篇作品,让我们从这篇故事中觉得有一种相通之处,也会有一种相同的心理感受,我想这也正是这篇小说可以入选200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原因之一吧。
【微型小说《身后的眼睛》赏析】相关文章:
微型课题开题报告02-24
微型课题研究心得体会09-01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08-06
浅析微型课题的特点、步骤和实践反思10-15
眼睛的日记02-04
茨威格和他的小说09-20
志怪小说09-01
孙犁的小说08-01
幼儿园冬至微型课教案(通用15篇)07-14
高考小说鉴赏歌诀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