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扬州慢》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 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6. 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7.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王雪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高二选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扬州慢》教案09-30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咏怀八十二首》《越中览古》《一剪梅》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8-14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