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10-16 16:12:4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兵车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兵车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背景介绍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3.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讨论所学过的杜甫诗歌。并比较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李诗豪放飘逸,杜诗歌沉郁顿挫;李诗浪漫,杜诗现实。

2. 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同时思考:这首诗叙述了怎样的事件?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用诗中语句回答)。

组内交流回答。

3.配乐朗读。读出诗歌的场面与内中的感情。

4. 鉴赏分析。

战争带给百姓的究竟是什么?(联想想象解读法。质疑解疑解读法。)

第一层   惨别:

(1)探究“走相送”背后的情境。

(2)“尘埃不见咸阳桥”是怎样的情景?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表现了哪些内容?

第二层   戍边:战争带给戍边士兵的是什么?

(1)朗读这一层。

(2)讨论思考。

(3)交流回答。战争带给戍卒的是老死沙场、流血成海。(板书)

注:武皇”汉武帝,这里指唐玄宗。汉武帝曾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曾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唐玄宗此时亦是在拓边。

这是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带给士兵的痛苦,士兵像鸡狗一样被驱赶到战场上,生命廉价得不如一只狗。这是战争带给士兵的灾难;那么,它带给后方家属的是什么?

第三层   家园

(1)这一层写法与上一层不同,上一层是点,写士兵的个体,这一层是面,写中原所有的百姓。悲剧的普遍性。

(2)“千村万落生荆杞”,田园荒芜,想象一下,原因有哪些?交流讨论。

男丁被抓走,家中只剩老弱病残;县官催租,家中无粮食,老人孩子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冻死的冻死,要饭的要饭,无人照管……家中支柱在为君王卖命,而这些家属们却贫病交加。这是战争带给百姓的第二重悲剧。然而令人发指的不仅仅是这些。

第四层   催租

(1) 请你用一个成语或俗语形容一下县官“催租”这一行为对于百姓来说是怎样的灾难?

雪上加霜 伤口上撒盐,火上浇油。

(2) 租税从何出?这个问句没有回答,却引人深思,请你联想一下,回答出租税从何处?

讨论:高利贷,恶性循环;卖儿卖女;弃家逃荒;拼死抵抗,被关进衙门。总之,是求生不能求死无门。

(3) 这是第三重悲剧,第三重灾难。而百姓是怎样对待这些强加的灾难的?

敢怒不敢言。(有一天要爆发。)

第五层   反常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小农社会,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老送终的。这时反而不想生男,为什么?

不敢生男孩,生了长大就是送死,既不能顶梁也不能养老送终,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要承受巨大的痛楚。这反常心理是战争带给百姓的创伤的折射。

第六层   鬼哭

(1)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交流:使全文弥漫上更浓重的悲剧色彩;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对百姓的同情;与开头呼应,在哭声中开始在哭声里结束。人哭鬼哭,警醒统治者不得人心应当立刻结束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5.拓宽。

《石壕吏》中亦有对百姓疾苦的记录对国家命运的忧患。齐读《石壕吏》。

写一写:战争啊,你带来的是什么?

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陇 西 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芊芊

【《兵车行》(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13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27

人教版高二选修《民为贵》教案设计10-22

《长恨歌》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20

《春江花月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08

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5

《雷雨前》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07-19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人教版高二选修)10-15

《素芭》(泰戈尔)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07-14

《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