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1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入
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是现在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学生学会断句,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句读类似于现在的段落和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古时没有像现在的段落或标点符号,所以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快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的朋友留下他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厚脸皮留下。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看到秀才还在那。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让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可见,不明句读会误解语意,甚至会闹出笑话。同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么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也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进入对于文言句式的学习。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1、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不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练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
二、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 ], ( ) 主语 [ ] 谓语 ( ) 宾 < >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未之有”--“未有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欺余”)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未闻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莫能御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无) 莫“等。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3)“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唯贤是用 唯才是举
(二)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是“少年”的定语。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定语。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4. 中心词+数量词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是“人”的定语,“八”是“窗”的定语。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
(三)状语后置句 (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多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词短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后,此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句:
1、无礼于晋;2、言于郑伯;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战于长勺;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得双石于潭上。
(四)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
三、相关练习
1、把下列句子归类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君何以知燕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⑥安得广厦千万间!⑦壮哉,我中国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项王曰:客何为者?⑩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句话,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2
【学习目标】
一、初步感知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类型,并尝试归纳总结其大致规律;
二、学以致用,能将其运用于文言阅读的翻译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析宾语前置及定语后置的几种常用规律类型。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宾语前置
(一)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乎待哉?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P.S.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二)古之人不余欺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莫之夭阏者不吾知其亦已兮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忌不自信
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P.S.(1)否定副词:不、弗、莫、未、非、毋……
(2)代词:余、吾、尔、自、是……
P.S.“相”表单方的副词(你、我、他),“见”表单方的副词(我)。“渠”代词。
(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厌之有?何陋之有?唯命是从唯利是图规律3:宾语+“之”/“是”+谓语
P.S.宾语前置固定句式:何……之有,唯……是
(四)一言以蔽之。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规律4:名词/名词性短语+介词(以、向、于、与、自)+谓语
小结:
二、定语后置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群臣侍殿上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规律1:中心语+定语(动词性:主谓/动宾)+“者”
P.S.判断“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是否为定后句式?(否)
启示:规律并非万能的,具体语境需要具体分析问题。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规律2:中心词+“之”+定语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
规律3:
三、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具告以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烈风猛, 船往如箭
规律:谓语+介(于、以、乎……)宾短语/如、若……
四、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五、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
A、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
B、夫晋,何厌之有?
D、籍何以至此?
E、渺渺兮予怀。
F、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2、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作业】将必修二课本文言单元的所有倒装句分类整理,作为例句归纳总结至纠错本。
【教学反思】
这节课原本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相对熟悉的课内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先自己寻找概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的规律,教师负责适时补充归纳。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规律做题练习,再翻译课外精选文段的相关语句,最后延伸到高考原题倒装句的相关翻译。
但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比较骨感。首先第一个问题是高估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其中涉及到《逍遥游》这类高考背诵难点篇目的相关句子,学生其实并不能流畅准确地表述其句意,因此还要求其在此基础上对倒装句语法规律进行总结就比较困难了。当然,由于本节课的设计初衷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当第一环节出现问题后,就极易形成课堂的“多骨诺米牌效应”了。这也是下面出现的第二个大问题:教师为了“抢救”课堂问题,节省课堂时间,推进课堂环节,往往会选择慌忙截断学生“话头”,替学生思考、归纳,这其实也变相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需要努力改进的方向是:首先,备课不仅是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情。只有更认真、更全面了解自己班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实际学情,才有可能备出教师脑海中“理想”的课堂模式。其次,努力提高自己课堂应变的教育机智水平。当课堂与教学设计不相符合或出现偏差时,教师首先要冷静,然后及时有效调整原本教学设计,在保证本节课重难点不被扰乱的前提下,让教学设计紧跟课堂节奏。而不要为了完成原有教学设计,打乱实际的课堂生成,否则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3
一、初步感知
1.指名朗读下面的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上哪儿找啊,你?
农民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愁眉苦脸的清理着破烂的东西。
味道怎么样,你觉得?
“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让我们爱吧,为了今天和明天。
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2.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不仅现代汉语有倒装句,文言文中更是常见。
3.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合作探究
(一)宾语前置句
1.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句子的特点: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宾语都前置。
小结: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随堂练习。
2.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都是否定句;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宾语都前置。
小结: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随堂练习。
3.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矣?
④唯利是图。
小结: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随堂练习。
4.指名翻译下面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何以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5.总结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二)定语后置句
1.指名翻译下列句子,学生概括定语后置的规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在学生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小结:在文言文中,修饰性定语(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大多后置。有以下几种方式:
“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例: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例: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吏二缚一人诣王;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随堂练习。
(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后置的`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3)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例:火烈风猛,船往如箭。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2.梳理归纳出状语后置的三种格式。
3.随堂练习。
(四)主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
三、巩固提升
找出下文中的倒装句。
陆某善言。有官妇素不言笑,官予金谓陆某曰:“汝言一字令妇笑,复言一字令妇骂。不成,则唯你是问。”陆某曰:“此事何难之有?”一日, 妇立于门前,一犬卧其侧,陆跪于犬前曰:“爹!”妇见之大笑,陆复仰首向妇曰:“娘!”妇闻之大骂。陆遂得金一。是时,郡人之知其事者莫不轻之。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法指导】
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探究一: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
⑷长于臣。
⑸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标志性词语:于(乎)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翻译:于+宾+动(形)
探究二:分析下列句子,找出共同点。
⑴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⑵请其矢,盛以锦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请其矢,盛以锦囊。
规律:
标志性词语:以
格式:动+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动
一试身手:
下列句式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C
与“具告以事”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答案:D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并指出其类型。
A、何以伐为? B、君患何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答案:A ——D 宾语前置
E——G 状语后置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答案:C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A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D.君何患焉!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贪于财货D.无伤也,请辞于军。
答案:A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B.唯利是图
C.何以伐为?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6、下列句子哪句属于状语后置句的,请选出来()
A、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B、故燕王欲结于君。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
小结:
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标志词:于、乎、以
格式:动(形)+于(“乎”,相当于“于”)+宾(名/代)
动+以+宾语(名/代)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能够准确识别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装结构,并正确翻译。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中准确理解文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四种倒装句的类型及特点。
学会判断倒装句并进行正确的翻译。
2. 教学难点
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的前置情况及原因。
区分定语后置句中不同的标志词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倒装句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2. 举例分析法:通过大量的.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倒装句的结构和用法,加深理解。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倒装句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 练习巩固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其中包含几个倒装句,让学生尝试翻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倒装句。
(二)知识讲解
1. 主谓倒装
定义: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的句式。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这里“甚矣”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为了强调谓语“甚矣”,将其提前。
特点: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2.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前置。
例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常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这里“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了动词“操”的前面。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这里“自”是代词作宾语,在否定词“不”之后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莫、毋等。
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正常语序应为“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厌”提前。
例句:“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这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利”提前。
3. 定语后置
中心语 + 定语 + 者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正常语序应为“求可使报秦者人”,意思是“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这里“人”是中心语,“可使报秦者”是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心语 + 之 + 定语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这里“爪牙”“筋骨”是中心语,“利”“强”是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心语 + 数量词
例句:“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正常语序应为“尝贻余一核舟”,意思是“曾经送给我一个核舟”。这里“核舟”是中心语,“一”是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4.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以……”等作状语时,常后置。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这里“于蓝”是状语,分别修饰“取”和“青”,后置。
例句:“具告以事。”(《鸿门宴》)正常语序应为“以事具告”,意思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这里“以事”是状语,修饰“告”,后置。
(三)例题分析
展示一些包含不同类型倒装句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先判断类型,然后进行翻译。
1.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是“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意思是“在长勺作战”)
4. “美哉,我少年中国!”(主谓倒装,应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四)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 在文言文阅读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倒装句?
2. 倒装句的使用对文言文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练习
1. 给出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其中的倒装句类型并翻译。
“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意思是“我和谁一道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意思是“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应为“以勇气于诸侯闻”,意思是“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闻名”)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用倒装句改写句子。
情境:他非常聪明,我们都比不上他。
改写:甚矣,吾等弗如彼之聪慧也!(主谓倒装)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强调其特点和翻译方法。
2. 总结判断倒装句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和运用。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题。
2. 阅读一篇文言文,找出其中的倒装句,并分析其类型和作用。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确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考查要点和常见题型。
2.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结构特点和判别方法。
3. 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倒装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高考文言文解题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系统梳理各类倒装句的语法结构和标志性词语。
归纳总结不同类型倒装句的翻译技巧,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2. 难点
深入理解宾语前置句中各种复杂的前置情况及原因。
准确区分定语后置句中不同结构形式的用法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归纳法:通过对大量文言文例句的分析,归纳出倒装句的类型和特点。
2. 比较法:对比正常语序和倒装语序的句子,加深学生对倒装句结构的理解。
3. 练习法:通过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历年高考中涉及文言文倒装句的真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点和解题思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高考文言文之倒装句。
(二)知识梳理
1. 主谓倒装
讲解概念: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举例说明:“甚矣,汝之不惠!”强调谓语“甚矣”,表达强烈的语气。
总结特点: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表达特殊的情感。
2.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规则讲解: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句分析:“沛公安在?”(《鸿门宴》)“安”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在”之前,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规则讲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句分析:“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自”是代词作宾语,在否定词“不”之后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用“之”“是”提宾
规则讲解:“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例句分析:“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是宾语,“之”是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唯利是图”正常语序为“唯图利”,“是”起提宾作用。
3. 定语后置
“中心语 + 定语 + 者”结构
举例说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中心语,“可使报秦者”是定语,“者”是标志。
“中心语 + 之 + 定语”结构
举例分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筋骨”是中心语,“利”“强”是定语,“之”是标志。
“中心语 + 数量词”结构
例句展示:“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核舟”是中心语,“一”是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4. 状语后置
“于”字结构
讲解用法: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状语后置。
例句分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蓝”分别作“取”和“青”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以”字结构
举例说明:“具告以事。”(《鸿门宴》)“以事”作“告”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
(三)真题演练
1. 展示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中包含倒装句的句子,让学生判断类型并翻译。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宾语前置,应为“吾欺谁?欺天乎?”意思是“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应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意思是“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缙绅,天下这么大,有几个人呢?”)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技巧总结
1. 倒装句的判别技巧
关注标志性词语:如疑问代词、否定词、“之”“是”“者”等。
分析句子结构: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的位置是否符合正常语序。
结合语境理解:根据上下文意思,判断句子是否存在倒装现象。
2. 翻译技巧
调整语序:将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进行翻译。
准确翻译关键词:注意对倒装句中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确保译文通顺、准确。
适当补充成分:根据语境,适当补充省略的成分,使译文完整。
(五)课堂练习
1. 给出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判断倒装句类型并翻译。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应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意思是“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状语后置,应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意思是“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2. 进行短文阅读练习,其中包含多个倒装句,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别并翻译,然后回答相关问题,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倒装句类型、特点、判别技巧和翻译方法。
2. 强调倒装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整理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错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3. 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找出其中的倒装句,并进行分析和翻译。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高三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12-16
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01-09
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05-09
备战高考:关于文言文复习的几点建议12-16
访谈录高考摭谈(人教版高三必修)12-16
诗歌翻译之释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5-21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备考六要素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