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7-16 11:25: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1)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2)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3)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4)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5)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3)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4)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讨

(一)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二、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小结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1、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1.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①pān  yè   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方会娟

【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课文的教案设计08-04

伤仲永说课稿09-25

《伤仲永》说课稿12-22

伤仲永教案04-20

《伤仲永》说课稿07-02

《伤仲永》说课稿07-19

伤仲永教学反思07-22

伤仲永说课稿[精品]09-25

《伤仲永》教学反思08-26

《伤仲永》说课稿优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