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说木叶》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知识链接
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四、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理解词义
无妨:________________。 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迢远:________________ 翩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灼灼:________________。 亭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窸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缠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应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
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
说“木叶”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阅读1~3段,探讨问题。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阅读4~6段,探讨问题。
★“木叶”之“木”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完成下列表格,“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区别 :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六、难点探讨:
★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七、课堂小结:
八、延伸训练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含义: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木叶”》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知识链接
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四、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理解词义
无妨:________________。 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迢远:________________ 翩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灼灼:________________。 亭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绵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窸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疏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缠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应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
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
说“木叶”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阅读1~3段,探讨问题。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阅读4~6段,探讨问题。
★“木叶”之“木”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完成下列表格,“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区别 :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六、难点探讨:
★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七、课堂小结:
八、延伸训练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含义: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天国
【《说木叶》导学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
《想北平》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09-03
《说“木叶”》说课稿11-17
说木叶教案10-12
《虞美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0-28
《说“木叶”》教学反思09-25
《说木叶》教学反思09-18
说木叶教案1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