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河埠bù 船舷xián 短髭zī 写意xiè
粜米tiào 褡裢dālian 斛子hú 呷xiā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1) 占卜:原指算卦一类的迷信活动。这里是探问。
(2) 作梗:从中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3) 兆头:预兆。
(4) 廒间:粮仓。
(5) 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
(6) 写意:浙江方言。舒服,开心。
(7) 呷:小口喝。
(8)横七竖八:多而杂乱,不整齐。
(9)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知该怎么办。
(10)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看或提及)。这里指及其看不起,认为不值得理睬。
3共同感悟生活 ,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老师追问,促进学生感悟生活。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旧社会农村粮食丰收,农民却得不到收益的情景,反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给农村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农民没有购买力,反映市场的冷落,反映农民的走投无路,反映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课文具体反映农民到万盛米行粜米的情景,反映农民到市场购物的情景,反映农民船头议论出路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粜米、购物和议论时农民的心情,你们能理解吗?假设你是那时的农民,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大家发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二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三是要向田主交纳地租;四是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旧社会农民虽然丰收却不能增收的。现在这些原因早就没有了,不仅没有“地租”,而且实行“粮补”等各种惠农政策,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追问:这篇文章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什么警戒作用?实行“粮补”等惠农政策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学习课文借助景物描写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通过人物对话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丰收成灾牵涉的问题很多,人物很多,很难反映清楚。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反映了悲惨命运,反映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恨。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粜米时的复杂情景反映清楚,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因米价而急剧变化,由“希望”到“愤激”再到“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之变化,由“冷淡”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并借对话内容反映了贱价粜米的原因和社会背景等;再如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把船头议论的纷乱情景反映出来: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喝酒、叫喊、谩骂。这样杂乱的情景不是对话怎么交代头绪呢?对话能容纳很多的内容。
2)、运用对照手法反映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一是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把农民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反映的活灵活现;二是粜米前后农民情绪的对照,把农民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表现得异常鲜明。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1)、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追问:旧毡帽从石阶下升起来是怎么回事?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走在石阶上步子有力,满怀希望的样子。)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追问:为什么像赛龙船一样?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农民们满怀希望,满怀丰收的喜悦和急切粜米的心情,也更衬托出占卜命运后的失望之深。)
3)、希望的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追问: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肥皂泡最重要的特点是刚刚出现就破裂,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农民的希望美丽而又短暂。)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有学习的价值。同学们写作不会描写对话,一般叙述多,使文章成了“哑文”。其实对话能给人真实亲切的感觉,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感人,更加丰富充实。对话容量很大,可以容纳很多内容,便于反映复杂的场景,容易理清文章头绪。许多同学认为对话难写,其实不是这样,只要把人物在某个情景中能够说的话、可能说的话、必须说的话写出来就行。像本文旧毡帽朋友的说话就是这样,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话,也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的话,只是贱价粜米时应该说的话,是他们心灵的反映,是他们内心想说的话。写人物不可不写对话,因为人都要说话的。没有不说话的人。因此,这次我们就点对点迁移运用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生活的方法来写作一篇文章,反映某一个生活情景。场景自定,题目自拟。如修路、买房、购车等。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景作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凭空想象写不好。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
3、课后自由阅读叶圣陶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背景介绍。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张为民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九年级必修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
《苹果丰收了》教学反思04-23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06-22
大班教案《粮食丰收了》反思12-31
中班教案水果丰收了反思12-16
《小鸟找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10-22
怀念红狐(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07-04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