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6-26 22:04: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恋爱事件。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我们上节课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事件。

给同学们三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细读这些文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间里,我穿插一些话语鼓励他们。

一、我们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出问题”。发现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撬起整个文本的杠杆。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另有俗语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等待之后,“读出问题”的学生不举手自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问题果然精彩,列举如下:

一、关于结婚。

1、别里科夫是否爱华连卡,如果不爱,为何要结婚?

  2、校长太太为何要尽力的撮合他们的婚事?

3、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

二、关于漫画事件?

1、对于漫画事件,别里科夫为何非常气愤?

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辖制,为何还有人敢给他在他头上“动土”?

三、自行车事件。

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别里科夫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

四、谈话事件。

1、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为何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她的笑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恰恰是理解文本的钥匙。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其它同学来回答问题,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和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

一、事关撮合。

一学生说,校长太太之所以撮合别里科夫,是因为想借华连卡来改变别里科夫的生活,让他走出封闭的“套子”,从而不再辖制他们。

这时我补充到,其实不止是校长太太努力撮合,课文中提到“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她们之所以如此做还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让自己的生活摆脱辖制。

接着我就此提出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成功,结婚了,你认为他们谁会改变谁?

“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改变之门”,改变只能是别里科夫自己从内心改变,并不是借助外力改变。因此华连卡改变不了别里科夫。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华连卡的力量不够。

这时我补充到,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二事关爱情。

可以肯定的别里科夫并不爱华连卡。那么为何要结婚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从关键字词入手。

1、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

2、游说。

3、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

而且根据未删节的原文来看,他们结婚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年纪大了。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三事关笑声。

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碰到华连卡?这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发现文本。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文字我们一扫而过,最重要的信息并未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某一段文字的重点剖析首先源于对此文字的重新“发现”――是的,这个词、句子、这段话本来就存在,但我们却没有对它表示足够的关注、重视。

似乎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

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1、华连卡和另外两位女士看到了滚下楼下的别里科夫,那么这件事将会被传扬出去――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注意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了什么乱子,而现在他――最怕出乱子的人却成为一出乱子的主角。

2、漫画。

前一幅“恋爱中的人”事件已经让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那么此事件可能又要出现新的漫画,关于他的“恋爱”事件肯定会满城风雨。

四事关死亡。

虽然楼梯又高又陡,但是我们的别里科夫从楼上滚下来的时候却安然无恙,但为何在一个月后却死了,你认为他是因何而死?

1、郁郁而终。

2、恐惧而死。

3、被气死。他在这里辖制别人十到十五年,从来没有人反抗,而如今这个乌克兰来的年轻人竟然有人反抗他,真是气煞人也。

4、自杀。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解决一些问题,读懂之外,还应该从文章中找出和自己、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的地方,此谓之“读出自己”。学完此文你有哪些感想?

因为离下课的时间很近了,而且我在后面布置学生把这些感想写在周记本上,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一如一个完全封闭的套子,学生的生活除了强制的学习之外丝毫没有趣味可言,郁闷、无聊、乱糟糟的恰是高中生活的最形象的写照,所以课堂的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我来讲解。

我简单的举了几个例子,学校的管理,班主任的要求,家长的期望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在束缚着我们。然后选择一学生周记本上的一段文字,与学生共同分享:

当今社会,学生的自由不复存在。除了固定的睡眠和吃饭时间,其它时间,学生都在听众于其他人的安排,由学校决定几点到校、读书、下课,由老师决定念这背那,这样学,那样做,由家长决定吃这喝那,穿这戴那。而由学生决定的只有服从命令。我们变成了没有选择权利的空壳。虽然人还活着,但自由的灵魂早已逝去。我们甚至没有决定买什么样的书的权利,更别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被训练成写作业的工具,念书的机器,听话的玩具。也许是有一些人整天在校园内嬉戏,打闹,但结果呢?一张罚单,一张钞票走了,一串责备来了,一张哭脸走了。我们是该哀叹啊!哀叹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机械地去提高模仿能力,而真正的人才遭禁锢,甚至被扼杀。社会在进步,但人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

在一班,当我的朗诵结束时,当时就响起了掌声。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自由、快乐。

一、关注文本。

整篇课文很是有些沉闷和压抑,文章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华连卡姐弟俩人,其中华连卡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是的,生活“可爱得要命”,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感受过这样“可爱的要命”的生活吗?或许我们可以抛弃别里科夫们的套子,抛弃怯懦与中庸,把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展现出来。

二、三句名言。

1、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富兰克林

我们是否可以如富兰克林一样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学校,哪里就是我的班级,哪里就是我所要生活的家园。

2、如果不能成为富兰克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李敖呢?

李敖说:“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里是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地方,我要使它自由。

3、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9-23  18:30

 

陈会设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06-14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06-27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08-08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07-03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02-19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篇07-08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汇编5篇07-25

实用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三篇05-17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0-25

有关《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