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敢问语法教学路在何方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余志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 2010年8期
关于语法教学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了,《新课程标准》也对语法教学明确了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但现实怎样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学一线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语法教学已渐渐远离了语文课堂,虽然人教版、苏教版等语文课本在后面的附录里都安排了语法简表,但多数语文老师却熟视无睹,这给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尴尬。应当说,语法教学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语文教学的现实热切期待语法教学的真正回归。
一、学生习作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虽然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尽浑身解数,可一批改起来,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且不说内容是否具体,表达是否清楚,选材是否恰当,单就作文中的语病,就已经让语文老师感到头疼了。
现列举几例学生习作中含有语病的句子:
(1)夜深人静时,我想起了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2)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3)暑假我只和朋友去了一趟苏州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4)父亲去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分析:第一句“一连串”应修饰“事情”,犯了词序不当的语病;第二句结构含混,应改为“我迎着春风,沿着小路走着,路旁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第三句强加因果,去了苏州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呢?第四句“离现在”一词可有可无,应该删去。
其实,放眼学生作文,包括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内,在习作时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不规范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都是不懂语法惹的祸。作文是由字、词、句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其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由它们来支撑、充实和装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离开准确精炼的字、词、句,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出来,但老师没教语法,学生不懂语法,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因此,学生习作现状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二、文言教学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既然有此要求,我们就得在实际教学中去执行。
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就是理解,理解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文意。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并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个词、某个句子,他总是将一个个词语搭配起来组成句子,又将一个个句子连缀起来成段成篇。因此,我们在理解某个词、某个句子的意义时,也就可以而且应该跳出该词、该句,着眼于句子、句群,通过对词的组合,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词义,理解句义。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也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讲解这个句子,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我们不妨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例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番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成分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句式,理解词义,有时对我们的思维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使我们的翻译规范而不随意。但是,我们的学生对什么是主语谓语都不知道,怎么能去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呢?因此,语法教学对学生阅读文言文大有裨益,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三、当下考试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在许多省市试卷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这方面的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令人叹息。语法知识的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排序类试题。例如2009年中考沈阳卷第3小题,请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
①但有了梦想而不去拼搏,那梦想也将是海市蜃楼,望梅止渴。②梦想是生命的花蕾,没有梦想的人生,将会失去目标,失去动力。③因此,对于前行者来说,坚强踏实的脚印就是对梦想最有力的诠释。
例题分析:看了题目,我们很快会发现①句和③句的句首都有关联词。①句中的“但”表转折,②句是从没有梦想的角度去阐述,而①句是从有梦想而不去拼搏的角度去阐述,形成了转折,两句的关系结合得比较近。因此②①应该放在一起。③句中的“因此”表示结果,是从②①两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与前两句形成因果关系,所以在后面。正确答案应是②①③。
2.修改病句类试题。例如:2009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卷第3小题,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今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会迎来一次日全食。②本次日全食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左右。③日全食这一天文奇观,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④为此,江苏正在系列开展日全食科普宣传活动。
例题分析:第②句“多”和“左右”矛盾,应删去其中之一;第④句中“系列”一词不能修饰动词“开展”,只能修饰名词“活动”,所以,应删去“系列”,或把“系列”移到“宣传”后面。
3.语境理解类试题。例如:2009年中考兰州市卷第3小题,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市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主要景点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多。尤其是远郊区县旅游人数明显增多,。
A、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B、其中皋兰什川梨园接待游客2.9万人次
C、并且皋兰什川梨园接待了游客2.9万人次
D、仅皋兰什川梨园就共接待游客2.9万人次
例题分析:此题几个选项的主要内容没有多大的区别,差别就在几个副词与关联词上。题目要求结合语境,因此,我们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前面都在表达旅游人数增多,“尤其”“明显”两个副词,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提示我们增多的人数应该很多,那么D答案中的“仅”表达出的意思与前文呼应。
从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预测2010年语文中考语法知识还将作为中考的常规考点出现。因此,当下考试呼唤语法教学的回归。
综上所述,语法教学的回归势在必行,当下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能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虽不能占有排它性、霸权化的地位,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编者的任务是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教者的任务是预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至于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法教学如何操作,笔者以为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展,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遵循随文性、适度性、趣味性的原则,在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抑或基准点,适时调整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地位,让语法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奠基。
【敢问语法教学路在何方a href=https://bbs.ruiwen.】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教师中心稿)04-14
公告:《a href=https://book.ruiwen.com target=_blank中语课堂教学精彩片断300例/a》专题征文活动正式拉开序幕.04-14
英语教学语法教学反思01-04
中学语法教学现状的思考04-14
本站将于7月1日更换域名,新域名为: a href=/a04-14
让学生敢答、敢问、善问--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04-14
中学语法讲座--短语04-14
汉语语法知识汇总03-04
语法复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