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
一、写景抒情散文:1. 空山鸟语 2. 《泰山日出(节选)》
空山鸟语
郭 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
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⑤在朝来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⑥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争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阻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吧?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想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⑦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⑧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澜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了吗?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还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注]郭枫,原名郭少鸣,出生于徐州,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4.第⑤~⑦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4分)①从“朝来”的鸟儿乱鸣,到“过午之后”的鸟儿静默,以时间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②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到听山雀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每1点得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分析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15.第⑥段,作者发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这一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15.(6分)(1)①在人世中,人们往往制造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桎梏束缚了自身;②对无拘束自由生活的向往。(3分。答到两点得3分,答到一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①作者厌弃人为的桎梏;②曲折地表达了寄身海角孤岛、遥望故乡的悒郁之情。(答到第一点得1分,第二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16.(6分)①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②它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③是自由、欢乐、天真的欢唱;④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⑤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答到4点给满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1点得1分;所答意思相近即可。)
17.作者在文末得到“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7.(6分)参考:①在孤岛的作者寄情于鸟,吐露自己追求自由欢乐的心声;②希望像鸟儿一样回到那片“深山广林”,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每点3分,其中答到“追求自由欢乐”“回归故乡”这一关键意思的即可各得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口完成15-18题。
泰山日出(节选)
徐志摩
(1)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宇宙只是莽莽苍苍的。但这时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2)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
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3)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4)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5)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6)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7)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去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8)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9)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送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10)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超……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平地,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11)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送走光明的胜利……
(12)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体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13)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15.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4分)
15、这个句子形象地表达了巨人迎接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4分)
16.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6分)
16、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化实为虚(3分)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产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
17.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5分)
17、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既反映了日出时候的动态过程,又反映了终于见到光明时感情的流动和迸发的过程。(5分)
18.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6分)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 “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18、(1)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3分)
(2)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变换没测的日出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3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
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藩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4.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15.①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4分)
答: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答:
16.“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7.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答:
14.(4分)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答
案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一方面2分,共4分。)
15.(6分)
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4分)(1点2分,共4分。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
状。(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
16.(6分)
①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只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带有功利色彩)。
②现代人缺少闲情逸致,视读书为苦事。
③现代人只在休闲时读书。(1点2分,答对3点方可得满分。)
17.(6分)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意思对即可)(1点3分,共6分。)
江南的春雪 鲁涛
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子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脱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并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又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稀稀拉拉,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雪烟俱净,山水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雪虽然下得不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江南的春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春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
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散文选刊》2006年第6期)
9.第四段“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一句,作者为什么用“蠕动”一词?“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6分)
10.江南的春雪有什么特点?第六段中将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对比,有什么作用?(6分)
11.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引述一则王子猷的逸闻趣事,其用意何在? (2分)
(2)为什么雪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4分)
1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写本文的主旨。(4分)
9.(1)①“蠕动”,意为慢慢地爬动,用在此处充分表现了在漫天的雪花之中,一切动的事物都显得渺小和行为迟缓了。(2分)②以动衬静,更突出了大地的宁静。(1分)
(2)①苍茫的大地,朦胧的天空,漫天的飞雪,静谧的氛围,营造出一个自由的世界。(2分)②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不再烦躁和不安,娇媚的大地上,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1分)
10.参考答案:
(1)坦荡,洁白,娇小,细腻,缠绵,短暂(2分)
(2)将二者作对比,更有利于突出由江南特有的地理与气候所决定的江南的雪的特点,从而更突出了江南春雪的珍贵,并与开头衔接照应。(4分)
11.参考答案:
(1)用这个小故事说明“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这一观点。(2分)
(2)①雪洁白、晶莹剔透、纯正。(1分)②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2分)③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1分)
12.参考答案:
通过对坦荡、纯正、洁白的江南春雪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人们内心对自然、纯洁、洒脱这些美好境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北方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鲁教版语文教学计划10-28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7
《钱》教案(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23
鲁本的秘密教案04-12
《果园机器人》教案设计范文08-21
鲁教版《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9-08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人有两个宝优秀教案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