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师范院校如何培养新型高素质教师
光明日报 2001-06-22 记者肖玉华
近日,记者在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召开的全国高师院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了解到,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和基础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统一。
与会的专家及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同志认为,延续多年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国外对比,有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它是适应应试教育所形成的,重知识讲授,忽视实践,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反映在教材难易程度上,据一份调查统计,40%的教师认为教材偏难;总之,我们现行的教材弱点是难、窄、旧,许多内容与现实社会及学生思想实际相脱离,对这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大家认为,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不进行改革,难以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难以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高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牵动高师院校,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那就是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高素质教师。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广西师范学院将2001年定为“教学质量年”,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较高的师资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删减陈旧繁杂的课程,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素质养成及个性发展;各专业选修课课时总量增加到30%,开设跨系、专业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多方面增加学生到社会及基础教育见习及实践的时间。四平师范学院本着“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方向,整合教学内容,对100多门基础主干课程作了重新调整和确定,同时,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将文科总学时压缩到2500个学时,理科不超过2700个学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全院打通150多门公共选修课的文理界限,归纳为教育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技术类5个板块,实行系列选修制,对学生实行“合格加特长”培养;该校为了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能更好地胜任
教学工作的教师,院、系都成立了技能训练组织,并编写出版《教师职业技能教程》等多部新教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各项改革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及基础教育出现更加可喜的发展局面。
【师范院校如何培养新型高素质教师】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心得体会03-07
托起明天的太阳--浅谈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中心稿)07-02
如何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中心稿)09-08
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3-21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07-24
新型玻璃教案01-23
《新型玻璃》教案07-21
新型玻璃教案09-24
《新型玻璃》说课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