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例析(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时间:2024-10-29 23:15: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美》例析(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一、  选文:

《谈美》例析(人教版高一选修教学论文)

慢慢走,欣赏啊!”(节选)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予,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 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

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锤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二、  解析:

创造和欣赏,成就艺术人生

人人追求生活的完美,怎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在这篇文章里朱光潜用恰当的比喻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他指出,人生能不能艺术化,全在于他的 “性分和修养”。何为性分?性分就是本性、情分,修养是一个人后天学习修炼而成的包括文化知识,思想、品行、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就是说人的品性的好坏情分高低、修养的深浅决定了你人生的质量。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首先要抓住文中体现主旨的句子,“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而后看他如何将写文章与做人进行比较的。艺术化的人生须有以下几个特点:

人格美。因为人格是统率人生的灵魂。人的所作所为必须与他的人格相统一。人格完美,生活即完美。做人要有原则和立场,做任何事,任何时候不能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能丧失立场和尊严。锻造高尚的人格是艺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

 

情趣美。诚是文章修辞之本,也是做人之本。就是为人行事不虚伪,不做作,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人如写文章,也应抒发人的至性深情,要活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的,才是真实的独特的,才是有情趣的人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万物是变化的,人的情趣也是变化的。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就会获得丰富多彩的情趣。就能成就丰富多彩的人生。

 

本色美。生活如文章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本色”原是指事物原来具有的颜色,喻指人的个性特质。俗滥的人只是在走别人的老路,墨守成规,毫无新意,没有创新。“庸俗的人只能做喜剧的角色”,什么是喜剧?所谓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人如果变成了俗人,就变成了受人嘲笑唾弃的人,庸庸碌碌一生,也就没有完美的生活。

严肃美与豁达美。善于取,态度严肃认真,哪怕是细节也不放过;善于舍,对于不合艺术口味的如虚伪、庸俗、循规蹈矩、蝇头蜗角之利等,舍得放弃。该取时则取,该放时则放。缔造艺术人生的人懂得恰当取舍。

总之,艺术化的人生,讲求人格美,本色美,严肃美和豁达美,讲求欣赏与情趣美。而人生的乐趣就在于创造和欣赏。朱光潜说: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锻造艺术化的人生,从不断创造和欣赏开始。

三、  释例:

生活中的美:美,无处不在

人一生都在追求和创造美的东西。但很多人却对美事物视而不见。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人们常用功利之心来看待事物,即所谓利欲熏心,就妨碍了他发现美,生活才缺乏情趣。因此,要想获得美感,就要超越一切功利之上,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获得美感,先要对事物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和眼光。有了这种心态,你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趣。没有这种态度和眼光,也就不可能获得美感。客观景物只有与人的情趣和想象对接产生的意象才能称之为美,所以美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比如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就是从夏天的怒放的花、秋天飘落的黄叶感悟到人应该怎样生和死的理趣的。

获得美感必须对所观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因为美感的获得必须是在对孤立事物的欣赏中获得的。如果不专心,注意力和情感就会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得不到或只得到一点点美感。自然景物的美,如初升的太阳,满天的繁星,高山流水,风花雪月,甚至一颗小草,一滴水珠等,如果我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将自己的情趣与想象与之对接,就会获得美感。

生活中的美,要靠丑来衬托。符合大多数人的欣赏标准的就是美的,所以美即是一种常态,而丑是一种非常态。而艺术可以使丑的变成美的,自然美却不能。假的恶的就是丑的,真的善的就是美的。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美的没有丑,也就不能见出美。所以美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比如在儿童时期,你会觉得一个路边的小石子都很有情趣,可以玩半天,到了少年时代你的美的标准就会提高了,就不会觉得那样一颗石头是有情趣的了。

朱光潜说:看待事物要将自己的想象和情趣与外物交接,才能有所得。而他所得的深浅与他的想象与情趣成比例。这样说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纯正的情趣,才能更多地发现美和感受美。

移情作用:物我不分

移情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的情感。移情作用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应用了比拟或象征的手法。例如辛弃疾的《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觉无情感的松树幻化成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去“问松”,“松”竟然伸手要搀扶他这个因买乐浇愁而醉倒的人,衬托出一个不能伸展怀抱又不甘沉沦大丈夫形象,松与人,都充满情趣。

移情的作用的发生需要几个条件:

一、物我两忘,合为一体。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物我同一,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qú僵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回想梦境,竟然不知道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他把自己的性格与情感移注到蝴蝶身上,使蝴蝶有了他的情感思想,觉得他自己变成了蝴蝶,同时他又觉得自己也有蝴蝶的特性,蝴蝶也有他这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醒来后又觉得是蝴蝶变成了他。恰巧是物我不分、合而为一的注脚。

二、推己及物,设身处地。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与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运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当做梅花的化身,使梅花着我之情感,有“寂寞”,会发“愁”;我也具有梅花的特性,不“争春”,“零落”,“香”等,这样,在聚精会神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塑造了一个面对冷遇和打击坚持理想不改变节操的傲岸诗人形象,艺术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移情常带有无意的模仿

比如常看到很多人打电子游戏时特别忘我地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握手柄的两手会随着游戏里的人物上下左右地摆动,身体也会随之前后左右地倾斜,筋骨肌肉也会跟着紧张起来。这就是移情作用中的不自觉的模仿。“近朱者赤”,表明移情作用还能起到净化心灵,减少浊念的作用。

欣赏的距离:草色遥看近却无

欣赏需要距离,距离产生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告诉我们审美的方法。看待同一事物,距离不同,观察的角度不一,获得的美感也不同。

空间距离:韩愈有诗曰:“草色遥看近却无。”近看小草刚刚钻出地面,稀疏寥寥,愿望却青青一片。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美学道理:距离产生美。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因为他对外物司空见惯,而这外物又与自己有了这样那样的利害关系,激不起人的兴趣,就无法产生美感。这就是常年住在西湖边上的人不觉得它美而住在大漠戈壁里的人觉得它美的原因。反之亦是。

时间距离: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把历史事件放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看待,勾画出壮美的画面。放远了看,古代刀光剑影,尸横遍野,血腥的战争也成了美的画面。“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经过时间的淘洗,多少仇怨和痛苦都变成了美。

跳开功利的圈子:去除功利之心,才能获得美感。比如书本,我们整天对着它,根本感觉不到它的美,倘若把它的样子画在黑板报上,就成了欣赏对象,我们会感觉到它的美,那是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实用的范围,成了审美的对象。要跳出原来功利的圈子,用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发现美的情趣。

欣赏借助于历史知识。欣赏水平的提高除了审美经验提高了之外,还有赖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比如欣赏一首古典诗,我们还需要借助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作者生平事迹思想状况的了解,即所谓的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所以,欣赏的距离要适当。距离近了放远点,远了拉近点。

 

万树相

【《谈美》例析(高一选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课文延宕艺术应用例析08-05

《故乡的榕树》中语言的超常搭配例析06-20

外国小说欣赏技巧(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07-10

例析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网友来稿)05-2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导问例谈(论坛精华帖)10-04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08-10

例说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模式 教学总结(人教版高三选修)09-20

以《合欢树》为例看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7

以高一语文为例谈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育(网友来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