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怡红快绿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利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日趋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改的一大热点。较之“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它使传统教学的“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且“动”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产生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然而,正如其他新生事物常常伴随着负面因素一样,语文多媒体教学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在实际操作中也还存在许多短处甚至错误。笔者拟结合多年来的学习和尝试,就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利”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美的学科,它肩负熏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等重任。多媒体教学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引入语文教学过程,其利处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情绪,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大多要求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学生不处在当时的环境,一时很难真实领会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无论教师怎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共鸣。这时,恰当地将多媒体技术配合老师的讲解,通过情景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去感悟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2、化繁为简,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语文学科少不了说明文的教学,由于学生生活局限等原因,理解、认知的难度不小。如果仅靠老师讲解,枯燥而且难懂,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而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质就是可以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角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强化其认知能力。
笔者曾经在讲授《安塞腰鼓》时,得知班上学生由于地域原因,从来就没见过腰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似是而非。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后来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带有地方特色的安塞腰鼓,让他们先有了直观认识,再学习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的情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多媒体教学为成功创设情景,让学生尽快进入文章意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学生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讲授《雨巷》一文时,由于学生不熟悉1924年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而课文又是一篇象征意味、抒情色彩都很浓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这也就给感知、体验、领会带来了差异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先是耐心地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抽读,并让大家一起评论读的好与不好之处,然后笔者再范读。笔者范读时,要求学生都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展开联想。读完后,再请几个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最后,笔者播放了一个flash动画,在浑厚的男中音配乐朗诵里,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空中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一条幽深、寂寥、暗淡的小巷里徘徊,踯躅不停……随着朗读,学生被引入一个低沉、伤感,充满愁绪和无奈的情景中,加上笔者的引导,基本上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以及那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了。
4、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能动意识
有人说,“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意激发。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以往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它,学生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听到汹涌澎湃的“潮”,感受到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这些,无疑都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利处外,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还可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时间等等优点。
二、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弊”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式。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用多媒体来“形象生动”一下。如果使用过滥、运用不当,多媒体教学也容易暴露出一些弊端。
1、限制思维,不利拓展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文学审美过程中,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而多媒体呈现的大量媒体信息,一般都是教师自己搜集的,所展示出的文章意境和主旨,也是教师自己的理解。这等于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笼子”,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笼子”。这样,课堂不再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思维行为主宰了课堂一切,学生毫无个性可言,只能被动地学习。
2、淡化互动,不利交流
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不当的多媒体运用会使语文学科这一充满人性的特点荡形无存。比如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惟恐信息量不够,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让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精彩,花费许多精力搜集了不少生动的画面,剪辑了丰富的影视材料,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确实增强了,但课堂上教师忙于击键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对话”已被冷冰冰的多媒体取代。
3、僵化流程,不利出彩
课堂教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如此,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异彩纷呈。也正因为如此,有时精心打造的教案会“力不从心”。多媒体教学尤其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拘谨、不灵活。学生回答问题担心和计算机提供的答案不一致;教师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压制了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更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和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如果教师被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所束缚,本应多姿多彩的教学过程便会在多媒体的导引下变为一种程式,最终走向教学方式的僵化,失败也是难免的。
4、制作困难,不利推广
多媒体教学不是声、画、像的简单组合。要制作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一些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程序软件。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素材信息,这也是令教师们头痛的问题。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于是,一些教师的课件中出现了不得已的“张冠李戴”,展示的图像、声音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毫无关系。这样,不仅不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乐趣,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打乱学生的思维,甚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