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感养成文采飞扬(作文指导)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武汉市实验学校 何书杭
语感是什么?“语”就是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感”从心理角度来说,就是感受、感知或领悟。语感就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也可以说,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指的是什么呢?有专家经研究和分析得出,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包括形式上的文感、象感,内容上的意感和情感。具体归纳如下:
文感:语音感、语气感、语体感、语法感、畅达感、分寸感等
象感:人物、事物、景物、事件、道理、数据等
意感:字词句篇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
可见,语感就是在人们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一并获得刹那间识文--明象--得意--悟情的感受,实现了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一古脑儿主动、自觉地奔涌而来,闪电般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加之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从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形成语感的最有效方法我认为是阅读。
一、阅读养成个性语感
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要提升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怎样通过阅读培养个性化语言,养成个性语感呢?
多读大家之作,提升人格品位。大凡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就会觉得“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今观其文章”,就会觉得“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这种感悟是极其微妙,极其巨大的。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也自然与作者展开对话,自然也会受到作者伟大人格的影响。
多读名篇佳作,承袭文脉精华。现在的学生手头上都有一些书,但这些书十有八九都是一些不值得一读的书。它们只是满足了学生的一些欲望,是在一种很低的层次上来满足的。这些书,对他们的成长毫无用处,甚至会造成伤害。这不仅是思想上的伤害,情感上的伤害,还有智力上的伤害;对他们的写作也都毫无用处,不仅仅没有用处,还会伤害他们的原创力和天然语感。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我依然记得我中学时代写作文时的感觉,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与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到了纸上”。 这是著名作家曹文轩读多了鲁迅后写作亲身感受。他的读书生涯与写作生涯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地有地脉,文有文脉。而现在学生手头上拿了许多没有文脉的书,因此他们永远也不可能会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流淌”。
加强诵读,形成流畅语感。清朝的桐城派,竭力提倡诵读。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文艺心理学》)
高中阶段,学生不大可能再像初中时那样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感力发展常呈停滞趋势。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强调诵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速读,采用的是意群注视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高中阶段是最佳训练期。
兼收并蓄,养成个性语感。语言的学习少不了炼字炼句,修辞模仿;语言的积累则不外乎两个途径:从书本上学和从生活中学。先是机械地抄录。见到书中对自己有用的词汇语句,忙不迭地抄到本子上;或者在人们的谈话中听到生动的比喻警句,偷偷地记入纸条。然后经常揣摩运用,熟能生巧,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每个作家写作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浓艳,有的清丽;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却一味乡风俚俗。先可以兼收并蓄,多方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后,可以有意识的挑选自己喜好的风格相近的作家来重点阅读。这样不断积累,就有可能养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语感。
二、语感助写作文采飞扬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怎样才能使文章语言精美、文采斐然呢?有许多的积累后,通过模仿迁移就会有自己的文采。
妙用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
运用比喻来表情达意,往往能收到形象生动、优美典雅的效果。同样是描写人的光滑的肌肤,冯骥才说:“他的皮肤柔细光滑,有如质地优良的薄皮纸。”刘湛秋说:“她们的面庞白里透粉红色,细腻的皮肤像河水那么平滑水。”安徒生写道:“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巴尔扎克也独特:“这片肌肤的滑腻一定像曼佗罗花的馨香一样,摇神动魄,无孔不入。”
用比喻可写各种人,能描各种景,能状各种物。要表达喜悦心情,张洁写道:“她的心像雨后的小溪,清新而快活。”杨沫说:“我的心头却宛如有千树万树海棠开了似的。”高尔基说:“母亲心里高高兴兴,像有只小鸟在那里歌唱。”叶永烈则这样比喻:“我看到布告,就像一个新司机领到驾照一样。”
多么恰当的比喻,多么健康美丽的人;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多么独特的感悟,多么富有个性语感。
积累多了,品味多了,自己就会用了。校文学社社长虞念同学在《清秋》中写道:“清秋有山,有水,有梦。清秋如山,如山般灵气;清秋如水,如水般明澈;清秋如梦,如梦般甜美。清秋远如山,澹如水,妙如梦。”读来让人如饮甘泉。
精心构句,使文章气韵流动。
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整散结合,长短互用,形成一种气势美、韵律美。读来如赏飞瀑流泉,如听林下樵歌,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余秋雨就是一个构句大师,他这样写罗马的伟大:“罗马的伟大,在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整的遗留,每一项遗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经过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都构成前后左右的和谐,每一种和谐使时间和空间年安详对视,每一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运用顶针,层层推进,非这样的句式不能展现罗马的伟大。对卢浮宫拥挤地收集了四十万件精品杰作,他这样表达观点:“对保管也许是好事,对展现则未必;对观众也许是好事,对作品则未必;对几件罕世珍品也许是好事,对其他作品则未必。”
积累多了,耳濡目染,也能构造气韵流畅的句子。程思同学在写到苏轼的豁达精神时是这样构句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他说‘人生到处何所似,应是飞鸿踏雪泥’;面对官场,他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面对自己,他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细腻描绘,使文章顾盼生辉。
描写也是让读者感受文字魅力的最佳之处。一段好的描写牵涉到一个作者的文字能力和审美境界。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柳树是那样的迷人:“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这样细腻的描绘,读多了,会潜移默化,在必要的时候凭借自己独特的语感,也会汩汩的流淌出那么一段。王希慧在《母亲的手》中就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季节已是秋渐向晚,黄昏来的甚早。橙红的光透过虚掩着的窗,晕开一小块一小块温暖。电视音量开的很小。坐在井然有序的房间里,还听得到那梧桐叶应和着电视呢喃的声音。黄昏中母亲的脸宁静又安详,昏黄的逆光为她勾勒出一层温暖的轮廓,像一尊美丽的雕像。不同的是,母亲专注的眼里有闪耀的光。”多么细腻地感受,多么独特地视角,多么温婉的文笔。
上文所例举的学生文章,作者都是文学社成员。问问他们的秘诀,回答只有二字:读书。去读书吧,多读好书,留心学习,积累丰富的情感,储备丰富的知识,形成独特的感悟。阅读养成个性语感,语感养成文采飞扬。
【语感养成文采飞扬(作文指导)a href=/friend/list.ph】相关文章:
我有方法,我文采飞扬--浅谈如何激活高中生作文语言(网友来稿)07-24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05-25
撰写教学论文的方法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7-08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08-29
重唤语感教学07-03
对生命的关切与尊重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8-02
英语感谢信09-25
最有文采的辞职报告05-06
富有文采的自我介绍09-17
养成良好的日记习惯作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