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2024-08-04 00:06: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大冶一中        程继兵  

“言为心声”,分析人物性格,当然离不开语言分析。《鸿门宴》中,我们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往往侧重于拉拢项伯、鸿门说项羽、安排逃席等情节,而忽略了对其经典语言“为之奈何”,尤其是第三个“为之奈何”的分析。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项羽项羽入关》中,虽透过“为之奈何”看到刘邦虚心求教的优点,但在《项羽鸿门宴》中,未能看出“研究逃席”时“为之奈何”反映的刘邦性格。

《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何”,从他的这一再三重复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其心理活动和鲜明个性。

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这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性格。

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题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的确反映了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中无智、缺乏谋略。

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第三次说“为之奈何”。

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下定决心逃走。刘邦是贪生怕死之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为逃跑竟将儿女推下车三次),当听说项羽要进攻他时,吓得大惊失色;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他看在眼中,项庄舞剑他惊在心里。如此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岂能坐以待毙而不趁早逃脱?他趁樊哙闯帐项羽发愣时假装“如厕”,且“因招樊哙出”,趁机悄悄招出猛将护卫,可见他已想好要离席出逃。他说“今者出,未辞也”,显然他已决意逃离。而且,他对如何逃离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张良留谢,且吩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带四个随从“道芷阳间行”。

不过,就这么逃离,显得自己不仅不懂礼仪,而且贪生怕死,不顾手下将领死活,这将使他在部下面前颜面顿然扫地、威信将荡然无存!那么,他为什么不讲一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呢?难道是他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连赳赳武夫樊哙都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何况本来就不拘小节、能成大事的刘邦。不过,假如这话由刘邦口中讲出,难免有一种嫌疑:为自己的贪生怕死、狼狈逃离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不讲,因为他确信有人替他讲,而且是心直口快的武将替他讲,不仅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且讲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比自己说更有分量!所以,他不讲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狡诈之处!

他早有逃走的打算,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由此,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总之,透过刘邦的经典语言“为之奈何”,既可看到他虚心求教的优点,又可见他焦急万分的心理,短谋少智的缺点,还可看到他狡诈多端的个性。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一定要重视语言,尤其是反复使用的个性化语言,一定要反复揣摩,体味其精妙处。

作者简介:程继兵,湖北孝感人,湖北大学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大冶一中语文教师。

 

程继兵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高一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原文+译文10-12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08-28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10-27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反思06-29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总结)08-10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7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0-23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