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教案设计)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还是得注重量的积累,只有大量的阅读背诵古诗词,方能厚积薄发。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仍是背诵。
难点:学习并体会本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法:诵读为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诗的题目是“山行”,即山中行走,交代了地点。
2、诵读本诗。
⑴ 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正音。
⑵ 学生自读。
明确:
寒山,深秋时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山路。
斜,读作xiá。
生处,深处。
坐,因为。
红于,比……红。
⑶ 找5-7学生分别读这首诗。
三、分析前二句
学生齐读前两句。
1、诗的第一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是的第一句写到了山,山路(石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写出来山路的绵长,山的深远。“寒山”点明了山行时的季节时令,暗示了秋山的颜色。“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2、诗的第二句斜写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读本句,找出关键字。
明确:这句诗写到了云、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发现在白云飘渺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这里的“人家”照应“石径”,白云缭绕证明山很高。
3、(讨论)有一种版本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印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认为“生处”与“深处”哪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生处”和“深处”都给人以朦胧飘渺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以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感。因此,“生处”好于“深处”。
四、分析后二句。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诗。
1、诗人在这崎岖不平的山路中穿行,很是疲惫,按常理说看到“白云生处”的人家时,应该欣喜若狂,到那里去歇脚。在第三句诗中,诗人却停了下来,为什么呢?
明确:诗中有交代“停车坐爱枫林晚”,只是因为喜欢这枫林晚景。前两句写的景物已是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2、诗人为什么喜欢枫林的晚景呢?
明确: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锦,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秋天往往是肃杀萧条冷清的,因为它预示着生命的终结。但本诗作者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叹伤感。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球的颂歌。
五、归纳总结
学生齐读这首诗。
这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景图。诗的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到高;后二句,用对比的方式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这首诗情感独特,诗人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英爽俊拔的豪情。本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枫叶经霜色愈浓,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生亦是如此,磨难之后更显人生壮美。
六、指导背诵
这是首七言诗,共有四句,易于背诵。可让学生当堂背诵这首诗。
背诵的形式可多样化,可自己独背,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背诵,亦可前后位之间相互背诵。
七、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课下找一找杜牧的另一首诗《题乌江亭》并试背诵。
月明风清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山行优秀教案08-24
山行教案优秀03-11
《山行》教案精品06-01
《山行》教案优秀02-29
山行教案及反思04-15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11-18
山行教案(精选22篇)10-04
山行小班教案反思04-25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10-10
山青青教案设计范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