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八年级教学论文)

时间:2024-07-10 08:20: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一、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问题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一)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学生对作文“不感冒”。

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至今仍然很薄弱,我们不少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原因。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对作文教学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模式。老师方法落后,学生选材落后,路就越走越窄。学生称写作文为“狼来了”。

(二)学生知识容量小,写作文“无米下锅”。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学生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等,他们的作文也难以情动人。

   (三)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作文“力不从心”。

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四)应试教育留祸根,写作最终“为考试”。

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上作文课时,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兴趣的产生,有时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形成。而在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里,学生从生活中能吸取到的语文方面的营养相对较为贫乏,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农村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二、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

(一)丰富作文训练方式、方法,打破“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单一模式。

1、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写作,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教师写好“下水文”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2、教师巧妙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1)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3、让学生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改善阅读环境,打破阅读瓶颈。

1、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2)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辨论会等;

(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2、积极想办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农村学生语文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量的不够。在农村这样一个缺少阅读条件、阅读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们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先成为学生阅读的眼睛,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然后再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

在教学中,老师要学会“讲故事”,毕竟这比课堂上一味单调的解说要来得生动得多。教师所讲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从课外信手拈来,只要能提高语文修养,可以不必受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的束缚。比如可以结合影视作品介绍,例如《橘子红了》热播时,多数同学都看过一些,便可以向学生朗读琦君原著,让学生领会其优美深情的语言风格。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便会慢慢地对文学产生兴趣,便会试着去搜寻那一类的文学作品,从而喜欢上文学作品,慢慢地便养成了阅读审美的好习惯。

而在这阅读的关键时刻,老师应想办法帮学生解决书本的来源问题。或者让学校健全阅览室,保证定期向学生开放;学校条件不够的话,也可让学生搜集各自家中已有的图书,然后拿到本班,在班级形成一个流动的图书馆;或者与校外的书店联系,以集体形式定期租书,作为交换,学生的文具固定向其购买……解决的方式其实并不少,关键在于师生之间对阅读的重视与否。恰如荀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为之则难者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在培养作文兴趣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同学们并不只是被动地学习,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看自己爱看的书,写自己想说的话。当然,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要真正学好语文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古人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如苏轼《定风波》所说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身?”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

 

裴锦舟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八年级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兴趣班教学计划兴趣班教学技巧05-26

谈谈创新作文的兴趣培养(网友来稿)09-04

兴趣班教学计划08-06

绘画兴趣班教学总结07-02

英语兴趣班教学总结10-22

舞蹈兴趣小组教学总结09-20

篮球兴趣班教学计划09-02

美术兴趣班教学计划05-27

兴趣小组教学计划09-18

竖笛兴趣班教学计划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