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语
大家知道,学习语文有一大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今天,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文人墨客笔下的西湖胜景。
还记得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
请看夏日西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诗人心中有一份炽热,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就风光艳丽;
再看林升笔下的西湖: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人心中有一份崇高,他笔下的西湖就深邃幽深。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今天,让我们步入清代文人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朗读、品析、背诵。朗读美文,品西湖雪景,析作者情,熟读成诵。
三、 整体感知
1. 第一次朗读,要求读得沸沸扬扬。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沸沸扬扬。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自行解决。
在朗读中,你注意到这些字词的读音了吗?
2. 第二次朗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请大家一起读。
3. 第三次朗读,要求读得停顿恰当,层次分明。读好文言文,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停顿恰当,层次分明。请同学自由默读课文,用“/”划出句中停顿,用“//”划出段内层次。
你能准确读出这些语句吗?
你能说说每段层次吗?请男生读每段第一层,女生读每段第二层。
4. 第四次朗读,要求读懂字意,读通语句。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用组词法朗读课文。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你能辨别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第一组: 一小舟 上下一白
第二组: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第三组: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第四组: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 第五次朗读,要求读出问题,读出理解。
自由朗读,读出你的疑问,读出老师的问题,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形象?
解答:“痴”
深入:1作者描写舟子说这话的时候用的是“喃喃”,“喃喃”怎么解释?表现了舟子的不理解!
2模仿舟子的表情神态,读一读。
3“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痴,不慧呀。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四、赏读
(一)行“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如何不寻常的?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万籁无声;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
比较:这幅看雪图,让我们联想到哪句诗?(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较两篇诗文,在描写手法上和作者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抓三个相同字比较。
两个绝字相同吗?描写的角度相同吗? 一个从视觉角度说的,另一个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寒意更胜一层。
江雪中的“独”反映了柳宗元失意于政治孤单寂寞的情怀。而在张岱这里,虽有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换词就是遗世独立、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特立独行 独来独往
雪一是烘托渲染人物的作用,后是诱因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写照。
(二)景“痴”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独特的举止,只为独特的景色。那天清晨,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请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景色。
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这句话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去掉三个“与”,形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效果一样吗?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
量词置换成“”例如:一眉新月一钩残月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缕花香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边的森林……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
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三)事“痴”
读到这独特的雪景,让我想起了一段赏雪的佳话。“东晋有个叫王子猷的,曾在大雪之夜心血来潮,驾舟拜访朋友戴逵天,当天亮到了朋友家门前却折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恰恰相反,张岱无意却遇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有人说,他们是志趣相同的知音。有人说他们只是道同志不同的过客。你的观点呢?细读文章,结合词语分析。小组内讨论,等会亮出观点,畅所欲言。
观点:“知音”--“喜”“强饮”“客”
“不是知音”--“拉”“强饮”“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见余,大喜”,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吾道不孤”!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一樽还酹江雪”,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也许是大雪三日的奇景,也许更定的寂寞,也许是客居他乡的落寂,也许是朋友相聚的豪情,在茫茫的一片雪景之中,他们相遇了,但仅仅是相遇,而后彼此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悟读
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寻常: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不寻常的际遇。那么,“痴”字的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张岱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
“知人论世”,结合课下注释1关于作者简介,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是非成败转头空”,没有希望,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文中开头有个词语也点出了独特的时代烙印。“崇祯五年”
鲁迅评价明末小品文:“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六、论文知世
《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着张岱的痴行,也许你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孤独的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了,就到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归依。例如:
其实,我们身上也不缺乏这种孤独的气质: 例如独往海边观潮,独在雨中散步,独处一室听音乐,独仰望星空遐想。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最后让我们动情地来朗诵《湖心亭看雪》中句。
刘冬冬
【《湖心亭看雪》教学详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7-26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6-30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2-14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8-18
有关《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9-15
《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最新01-21
湖心亭看雪教案02-21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1-09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9-15
湖心亭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