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四0(高三备课资料)

时间:2024-09-30 16:19: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四0(高三备课资料)

 八十一、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四0(高三备课资料)

 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2、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3、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答案:1、留 / 柳2、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3、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八十二、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答案:1、平淡质朴2、在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人”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八十三、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八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1-2题。 

唐 诗 一 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 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 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答案:1、该诗为杜甫作品。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是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2 、(此题实为仿写题。可根据杜甫的风格和原文的对李白的分析来写)从形式来说,杜诗李白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远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级的停滞与走下破路。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八十五、阅读下面一首王安石的词,回答1-2题 :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 

 ②“门外楼头”,用典: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 、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答案: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2.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八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①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②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八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八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八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九十、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①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②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九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案:、①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②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③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九十二、阅读词〈菩萨蛮〉。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答案: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九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2分) 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分) (2)“比”的手法。(1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一分) 

九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九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案: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九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 

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 

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 

九十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案: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瞬阈词担末联是虚拟? 

九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答案;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2.刺 出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九十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 。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答案: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2.藏 避3.否定、贬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一百、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怼薄ⅰ安嗄俊绷酱拭栊戳擞サ纳袂槎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答案: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病牛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四0(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通用10篇)06-09

诗歌鉴赏 北岛《迷途》10-08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7-22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诗歌鉴赏 冯至《蛇》08-17

诗歌鉴赏纲要(网友来稿)09-25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6-20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教案03-04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