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五(高三备课资料)

时间:2022-04-14 18:05: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五)(高三备课资料)

 一0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五)(高三备课资料)

双调拨不断大鱼 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B."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答案:《双调拨不断大鱼》1. 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2.4处,神鳌,蓬莱岛、万里夕阳、东洋。3. 表现作者抱负非凡、不受利诱、不受羁束的傲岸形象。4. C(“恨”的意思不是“怨恨”而是“遗憾”。) 

一0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1.比喻 拟人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一0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 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_______________。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答案:1.南冠 薄宦2.器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3.高洁 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一0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僻字难典]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_________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答案:1. 啼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3.应是游子、佳人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一0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僻字难典]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__________ ,范词运用的是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_____________ ,塑造了梅花的___________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____________ ,塑造了梅花的________________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_________ 品格,范词_________,抒写梅花的__________ 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 

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答案:1.拟人 比喻2.偏僻、凄苦, 寂寞; 清冷、萧疏, “脉脉”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4.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5.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 

一0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僻字难典]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1.这首诗所写的 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正因为环境如此,它才可以即使也能够逃过_____ 的厄运。 

2.“身影妖娆各占春”中的“妖娆”的意思是指杏花的______________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____ 、________ 这一词语来体现的。 

3.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情与物化,花我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尘”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宁愿被“碾成尘”也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品格。 

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诗句的写法和所咏花的品格与此相似的一项是 

A.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过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参考答案:《北陂杏花》1.陂 吹作雪 碾作尘2.婀娜多姿 纵被 绝胜3.甘于静默、淡泊自赏(意思对即可,或答“保持纯洁,不被玷污”也可。)4.D(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5.C(A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一0八、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答: 行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惬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迷 。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 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 

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

答:这两句可看出诗人翘首望云,遥闻鸡声的神情,感受到诗人先是期盼继而欣喜的心情(既为僻静幽的山野情趣所陶醉,又不希望渺无人烟以至过分孤寂)。 

一0九、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雄奇伟丽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清丽幽远 。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 指金人南侵带来的国仇家恨。  

3. 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 

答: 虚写 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  

答: 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一一0、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山夜月 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胜 。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一一一、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答: “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出”、“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答: 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 

答: 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 

一一二、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虚景,颔联是实景。 

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荆门外 ,“大荒” 是指诗中的 楚国 。 

一一三、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春末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 起兴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一一四、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田 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  

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3.这首诗第 - 句和第 二 句动静相应,“春雨歇”景和“杏花繁” 景互为映衬。 

一一五、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竹枝词(其儿)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 繁茂 ,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高峻 。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 借代 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 女子 ,“长刀短笠”指代 男子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 浓郁的民俗风情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一一六、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一一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6分)(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一一八、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一一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2分)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一二O、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答案:(6分)(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3分) 

 (2)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3分)(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病牛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五(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六)(高三备课资料)04-14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三)(高三备课资料)04-14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04-14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一)(高三备课资料)04-14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四0(高三备课资料)04-14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必修五)04-14

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04-14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高三备课资料)04-14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强化训练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