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枝红杏出墙来--评王开东《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湖畔初阳
原帖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7309-1-1.html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陈伟赛
《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是一堂很特别的文言课,也是一堂颇有争议的语文课。叹赏者认为它想人之所未想、为人之所未为,难能可贵;而反对者认为它旁逸斜出、非驴非马。其焦点在于对这一堂课所开发的教学内容的不同看法。
那么,审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实践有何启发呢?先看这节课主要讨论的四个问题:一是柳毅义救龙女时内心是否有私;二是如何看待次道德;三是究竟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让人们更愿意见义勇为;四是生活中,自己能否做到见义勇为。
由此可见,尽管师生在讨论中处处提到《柳毅传》,但核心话题并非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如何看待见义勇为这种社会现象,如何对待次道德这种社会观念。由此,引出如下质疑:
一、教材地位:是例子还是引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曾被广大语文教师奉为圭臬。既是例子,它当然应该服务于更重要的主旨,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据此,有些教师甚至走得更远,将教材仅视为引出话题的引子,如程少堂的《千古文人世说梦》便是将《咏雪》一文视为引子。“引子论”的最大弊端是过而不入,导致虽说学过,而学生事实上却对文本知之不详。但就《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一文来看,此前应该已有一两个课时疏通词句、理解情节和人物,应该不存在这种不足。
二、人物理解:推己及人还是道德拷问?
在第二个环节中,当学生讨论柳毅传书是大公无私还是有潜意识里的私心时,学生说出的见解恐怕未为大多数人所苟同:隐约感觉到使柳毅“气血具动”的不仅是龙女的不幸,还有她的“殊色” ;他希望在做了“见义勇为”的好事后,还渴望得到龙女情感上的回报。如此看待一篇传统课文的主人公,到底是基于文本依据的人物理解,还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对古人进行道德拷问?如果真要挖掘下意识层面的心理,恐怕所有的文学人物都逃不了一个“私”字,这种拷问对阅读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
三、教学目标:走近文本还是拯救社会
每一节语文课均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或侧重于知识传授,或侧重于方法指导,或侧重于情感熏陶。当师生在课堂上以指点江山之势评论次道德究竟是否值得推崇,如何促进社会进步,如何直面民族心理痼疾时,这一课的目标到底是走近文本还是拯救社会?当语文课承载了太多社会功能时,它是否会丧失了自身的特性而变得结构臃肿、面目模糊?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我承认上述质疑是合理的,甚至也是必要的。但即便如此,这仍是一堂令人激赏的好课,它体现着执教者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由这种理念催生的不期而至的精彩。
一、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也许凭作者的创作动机,它更愿意突出柳毅求人的无私而以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巧合来表达他对见义勇为者的盛赞。但实录中,学生挖掘出了救人者潜意识里的“有私”--对美色的欣赏和亲近,而且提供的依据(无论用文中字句来推理,还是以人之常情来揣度)也颇有说服力。应该说,这一发现值得肯定,人类的确有亲近美丽的天然愿望。放眼文学世界,也可以找到大量的佐证:牡丹在遭贬后重获人间殊荣乃因其国色天香,戴望舒在雨巷里希望遇见的是一个“丁香般颜色和芬芳的姑娘”,玛蒂尔德的命运变迁因其美丽娇媚的消逝而倍受关注。英语课文中那个与未见面的女性通了两年信的青年军官,尽管在犹豫过后仍向别着玫瑰的老女人走去,心里却一直憧憬着对方是位年轻美丽的姑娘。
文艺理论有言:“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社会在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王开东老师大胆肯定了“好色”说的学生,从而引出了一段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感觉师生是在借题发挥,文本的思想内容他们并非不了解。只是作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人,他对于社会现状有太多的感慨。掩卷沉思,我们分明可以看出执教者那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不可遏抑的道德良知。他暂时地挣脱了他语文教师的角色束缚,而以一个共同生活者的身份与学生的心灵裸裎相对,共同畅想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创建一个鼓励人人自求道德完善但也允许退而求其次的共同愿景。
体会了这种良苦用心,我又怎能以冷冰冰的教学模式来苛责一堂有激情有深度的课,苛责师生义愤填膺的批判是一堆言不及义的闲谈?在语文之上,是教育的殿堂,教导学生做一个正直而有责任感的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这堂课,也许忽视了言语形式,却赢得了思想深度。囚徒困境、成本理论、消极道德、需要层次,如果这一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以“非语文”的名义被驱逐出语文之境,那么,干净而纯粹的语文还剩下什么?那狭小而封闭的“言语形式”之圈真的是语文理想的象牙塔?
三、去发现意义,更去创造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做文本的知音,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念、创作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去做文本的知音。从实录看,师生做到了这一点,如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这堂课的主要着力点却在于创造了新的意义--从柳毅义救龙女得到奖赏回报这一事件讨论如何激励更多的人学习柳毅,从而使们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更安全、更文明、更和谐。师生从阅读中不仅了解古代,也认识当代;不仅理解古人,也发现自我。从而实现了更深层次的阅读境界和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是一种角度新颖别致的解读,是一次拓展语文空间的尝试,是一种语文走向生活的实践。一枝红杏出墙来,旁逸斜出亦动人。热烈欢迎这种源于生活带着激情的探讨。
【一枝红杏出墙来--评王开东《一曲见义勇为者的壮歌》a href=http】相关文章:
《生命的壮歌》教案08-03
《生命的壮歌》说课稿07-29
《生命的壮歌》说课稿05-15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8-25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0-07
《生命壮歌-生命桥》说课稿10-22
50位见义勇为者将免费上大学08-01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篇)06-24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篇)04-28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