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打猎》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8:07: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打猎》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唐打猎》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1、了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领会数语传神的写人技巧。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一、走近经典: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谥文达。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是一位地位高而知识广博的学者。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约一千二百则,是旧时非常流行、受到文人普遍重视的笔记小说。 其内容广博、无所不涉,是《阅微草堂笔记》的显著特点,这使它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思想倾向上,此书“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具有“正统”的立场。但纪昀毕竟是一位博达的学者,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在“理”与“欲”的矛盾中,他反对完全不近人情的偏执态度,对“道学家”的苛刻、虚伪每每加以讥刺。他写鬼神之事,大都反映出世态人情;托狐鬼以抒己见,也往往机智有趣。另外有些故事以同情态度写小儿女的痴情,也有动人之处。《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字好,也是它受人喜爱的一大原因。其叙事尚质黜华,不加雕饰,从容有致,鲁迅赞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二、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三、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两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旌德县         时咯咯作嗽      老翁哂曰          尝见史舍人嗣彪    

非别有谬巧也        与秉烛无异         励文恪公          下缒 

2、解释下加点的词语 

知旌德县             甫新婚而戕于虎           祝之曰               

姑命具食             老翁顾童子               老翁哂曰             

径搏老翁             已血流仆地               奋臂屹立            

乃厚赠遣之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悬身下缒不能动

信夫                 秉烛无异                 均习而已矣           

非别有谬巧也                   

3、翻译 

(1)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2)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复述文章情节。

四、学习过程:

(一)课文赏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试用评点法结合文本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并加以交流讨论。

3、请将本文与以下一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瓚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瓚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4、归纳: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如何进行表现的?

我的收获:

(二)这一故事阐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五、检测反馈:

《唐打猎》中老翁杀虎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附选文: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古人有四句诗单道那风: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

 

张米

【《唐打猎》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进酒》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五)04-14

定风波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04-14

《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3-11

《论语》十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氓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一必修三)04-1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及说课稿(鲁人版高二选修)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