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

时间:2024-08-21 09:30: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

何泽彬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

  【考点解说】 

   

  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 

   

  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具体应做到: 

  (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1.(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在这个句子中,“意”、“食人”、“以威”、“不惧之人”、“无所”、“施”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被之以威”的“被”。“被”带宾语“之”,首先可判定它是个动词;从意思上说,“被之以威”与“而不惧”形成转折关系,这一点也不难判断。“(老虎)先用威风将吃的人(或者说对方),但对于不惧怕它的人来说……”横线处该填入哪个动词呢?看来应当是“吓倒、压倒”之类的意思。于是全句该理解为:“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义又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2009年安徽卷)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此段文字中,“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两句,字词上基本没有疑难问题,但“老夫无用也”是什么意思?是“我年老无用了”吗?自然讲不通。原来这是个省略句,理解时应在“无用”后补上一个“之”字,指代“牖下”的“数帙”书。也就是说,画线句意思是:“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三)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跳出文句,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甚至是综观全文。 

  3.(2009年全国卷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 

  本段文字中,“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如何理解呢?句中“耋齿甚多”的“耋齿”指老人,“屡空比室”的“屡”可译为“经常”,“室”是指家室,“非吾一人而已”可译为“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或罢了)”,这都容易看出;而“若以其贫老邪”和“屡空比室”的“比”是什么意思?根据前文郭原平“誓死不受”和他人的劝说(“岂宜必辞”)来看,郭原平这段话意在说明自己不受“私米”的原因;画线句前的“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是在作假设--“府君如果是因为我品行高尚(而赐给我)呢,其实我没有一点善行,不可以随意接受这样的赏赐”,由此看来,“贫老”与前一句的“义行”对应,“若以其”的“其”与“吾”对应(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这样一来,“若以其贫老邪”就好理解了--“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至于“屡空比室”,它既然也是推辞馈赠的理由,那么只能解说为“家家户户经常贫困”。所以本句意思是:“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二、直译句子的三项“注意”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一)注意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必须落实。 

  (二)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比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应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三)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合理地调整过来。 

  4.①(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②(2009年山东卷)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③(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④(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句①中“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为宾语前置句(“不吾继”相当于“不继吾”),全句应翻译为:“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句②属判断句,全句应译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句③中“里人疾周者”为定语后置句,全句应译为:“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句④中的“无补于明之亡”为介词结构后置,全句应译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或什么原因)呢?” 

   

  三、文言修辞句的翻译策略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委婉、互文等。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可以采用变通的翻译形式,或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以现代汉语的比喻形式,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运用借代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比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委婉,主要是避讳,比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凡遇到委婉的句子,应按照现代汉语中的习惯性说法加以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比如,可以将“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将“填沟壑”译成“死了以后”。至于运用互文的语句,既不能直译,也难以替换,一般应重新组合。比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就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而应根据上下文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蔡 泽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业帝,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注】①应侯:即范睢。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 

  B.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乃延入坐,为上客 延:延请。 

  D.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B.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C.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公为我献之 

  D.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得复见将军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蔡泽善抓机遇和范睢不识物盛则衰道理的一组是( ) 

  A.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 

  B.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C.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D.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蔡泽听说范睢举荐的人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睢已开始有了隐患。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临。 

  B.蔡泽公开扬言要夺范睢的相位,且与范睢见面时态度傲慢,显得恃才傲物;范睢本对蔡泽一肚子恼火,但为其辩才所折服,最终举荐了蔡泽,显示出其爱才的大度。 

  C.蔡泽极为善辩,雄辩过程环环相扣,各种人物、事件随手拈来,他列举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的遭遇,目的是要范睢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D.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谈吐,加上应侯始终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睢的相国官职,任命蔡泽担任相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3)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笃:病重。) 2. B (A项,都解释为“在”;B项,表顺承关系/表假设关系;C项,都解释为“替”;D项,都解释为“在”。) 3. A4. B (错在“显示爱才的大度”。) 5.(1)(蔡泽)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注意“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2)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注意“宣言”、“相”和反问句式。)(3)秦昭王召见他,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与”和“拜”应补出宾语,“说”通“悦”。)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曾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蔡泽被赵国赶了出来,随即前去韩国、魏国。他听说应侯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应侯内心惭愧,就向西来到秦国。他将要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一番来激怒应侯说:“燕国来的宾客蔡泽,是个天下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谋士。他一见秦王,秦王必定让他做相国而剥夺您的权位。” 

  应侯听了这些话,派人去召蔡泽来。蔡泽进来了,只向应侯作了个揖。应侯本来就不痛快,等见了蔡泽,(他)又如此傲慢。应侯就斥责他说:“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蔡泽说:“是的。”应侯说:“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的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的福气。然而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朝;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人主慈爱仁义信用忠臣,厚道诚实不忘旧情,(在这些方面)比起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来怎么样呢?”应侯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如今您的人主亲近忠臣,是超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的。可是您的官职爵位显贵尊大,自家的富有超过了他们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险。俗话说:‘太阳升到正中就要逐渐偏斜,月亮达到圆满就要开始亏缺。’事物发展到鼎盛就要衰败,这是天地间的常规。商鞅替秦孝公在诸侯中扬威,功业告成,结果身遭车裂。白起率领几万人的部队,使秦国形成帝王的事业,功业告成,却在杜邮被赐死。吴起为楚悼王罢免庸才,废黜无用之辈,功业告成,最后惨遭肢解。大夫文种为越王成为霸主立下功业,勾践最终赐剑把他杀了。这四位先生,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遭祸竟至于如此悲惨。现在您任秦国相国,出计不必离开座位,策划不必走出朝廷,您的功业也到顶点了。若在这个时候不引退,那么就是商鞅、白起、吴起、大夫文种的结局啊。您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送回相印,把它让给贤能的人,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洁(的美名),这么做比起终遭灾祸来怎么样呢?”应侯说:“好的。”于是请蔡泽入坐,待为上客。 

  几天之后,应侯上朝,对秦昭王进言:“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我见到的人很多,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他。”秦昭王召见蔡泽,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应侯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昭王竭力让他执事,应侯就称说病重,于是被免掉了相国官职。昭王刚赏识蔡泽的谋划,于是任命他担任相国。

何泽彬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全突破之翻译(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有关《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9-20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02-24

《论语》全译之二十备课资料10-17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07-15

《论语》全译(之二十五)(备课资料)07-25

《论语》全译之二十七备课资料10-22

战国之鲁国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10-20

论语全译之二十四备课资料教案08-12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