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考研教育学切忌走入六大误区范文
考研教育学切忌走入六大误区范文1
5月,新一轮考研复习已经开始。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学子们往往热衷于去打听状元们的“独门秘笈”,其实很多时候,教训比经验更可贵。为此,专家与一些刚刚参加完20教育学统考的考生做深入的交流,揭露教育学统考“血的教训”,总结出教育学统考复习的六大误区,以供的考研学子们参考。
误区一:“熟读大纲解析,必定万无一失。”
小许学的是小学教育学,报考“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由于小许就读的专业偏重实践,除教育学原理外,教育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没有学过。于是她痛下决心背完《大纲解析》,心想只要试卷不超纲,背完大纲解析基本上就把教育学统考的知识点掌握了。之后,她买了两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大纲解析》,拿出高考复习的劲头,通宵达旦看了几个月的书,基本上把两本大纲解析的内容背下来了。然而,最终她的专业课只考了180多分,因总分未达到要求而失败。这位勤奋的女生最后悔的就是复习时自己太过于依赖统考课的《大纲解析》了。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如果把政治大纲弄透彻,那么政治往往能得高分。那是因为政治大纲解析的编写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教育学大纲解析是由不同院校或出版社自行编写,难免有一些内容在大纲解析中没有提及。比如2008年真题:“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简答第2小题)。”这是大多数大纲解析没有涉及到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并没有展开分析,甚至还有一些考题的考点是某些版本的大纲解析完全没有提及的内容。
备考提示:出现在市场上的统考课“大纲解析”的相关书籍非常多,很难说哪本更权威或者哪本更全面,建议考生根据自己复习的情况选取1—2本,最好选取一本报考院校编著的版本(也许在阅卷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大纲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的经典教材,而这需要一定复习时间为前提。
误区二:“只需记熟考点,无须笔头练习。”
曲阜师范大学的小柯觉得自己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几年的专业课学得比较努力,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只需要把细节问题和需要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考试时应该会没问题,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共课英语上,结果因为总分稍低,在复试中被理想的大学末位淘汰了。
其实,教育学这样的文科学科也需要笔头练习,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的作用。而对于主观题,虽然笔头练习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还可以从枯燥的读背记忆中解放出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面对“采点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笔头练习作基础,到了考场很可能找不到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思路混乱不能答到“得分点”上去。
备考提示:近几年教育学统考试卷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题目开始变活,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那些不讲方法、盲目死记硬背的考生就会觉得题目“难”了。根据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以后的考试必定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质。所以复习时采取“阅读―理解(思考)―记忆―练习―反思”的复习方式,才能在考试竞争中游刃有余。
误区三:“我已复习妥当,考前不抱拂脚。”
所谓“临时抱拂脚”,本意是鼓励人们“工夫在平时”,现在却广泛被理解为“考前还看书往往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小肖和小田是教育学专业同班同学,准备考同样的学校,考试时结伴住宾馆同一房间,考完英语后小田就不停地翻看教育学的大纲解析,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也不忘把大纲解析再看看;小肖则一直斜躺在床上听歌。小田预计教育学统考有可能会考到“欧美主要国家近代教育”中的一堆法案,而且这一堆很难记忆的法案自己平时一直没攻下来,所以早上特地又看了一遍。试卷发下后,《巴尔福教育法》赫然在列,而且“德育体谅模式”的知识点昨晚也复习到了。小肖平时的复习效果一点儿也不比小田差,考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彼此相当,但是在考试时看到“体谅模式”的题目后便后悔不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记得很清楚的,前几天还特意看过,就是突然想不起来,时间浪费了不少,结果还是把代表人物写成了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做选择题时也感觉到不少概念答卷时不能确定,交了试卷后又想起来了。”
备考提示:教育学考试中的确会出现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而且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遗忘遵从“遗忘曲线”,有些东西“说忘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比较有作用的,如果能碰上原题更好;如果实在没碰上,至少让你对教育学的知识保持临场熟悉感,考试时候也能更快进入到教育学的情境中。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还有薄弱点,临考前再看看书效果更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考前不适宜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这个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互相交流、查补缺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误区四:“‘教育研究’只考大题,不必注意细节。”
福州大学小刘在年的复习中认为在复习教育研究方法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只需要掌握大体框架和比较成块的知识点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但是在答卷时,选做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他复习的薄弱点,小刘不得不选做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题目,题目要求用符号来表示实验的基本模式,但小刘在答题中太不记得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只能乱写几个字母碰碰运气。
备考提示:虽然统考中教育研究方法所占分值不多,但是对后续学习却有重要意义。运用常用的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研究方法注重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尽量参与一些实践。由于很多考生没有真正参与教育研究,因此,在答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平时参与了一些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答题时才能更加全面。此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研究方法不考选择题,一旦考了选择题,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的格式、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控制的方法等等知识点都是难度很大的考点。
误区五:“教育事件人物,一章一节过关。”
“中外教育史”犹如一座大碉堡。学科的知识点不仅包括有众多的教育家、教育文件、教育事件,而且在考试中还很容易出现一些大而化之的相关论述题,另外还有专注考查细节问题的选择题,复习起来难度极大,不少同学尽管花了苦功,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好。
四川大学的小林开始信心满满的进行教育史复习,复习思路打算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攻克知识点。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当他复习完中国近代教育,开始复习中国现代教育的时候,却发现最开始复习中国古代教育已经记忆模糊了。于是改变学习方法,开始背诵,又从中国古代教育开始,足足花了一个月才勉强把中国古代教育史背得比较熟,但这样一来复习时间又不够了,于是小林加快背诵的速度,吃了不少苦头,等教育史全部背完,还是发现一些细节知识忘记了。考试临近,小林还发现自己不是把荀子的思想说成是孟子的思想就是把唐朝的制度当成宋朝的制度。
备考提示:中外很多教育家的思想彼此有融合点,很容易混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比较杂,需要理清层次。先说外国教育史,外国的教育家比较多,对于我们相对陌生,而且人名和各自的教育模式都不好记忆,这就需要花时间死记硬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形成体系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思想,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思想用一条线窜起来,只要想到第一点,后面的就跟着出来了,尤其是他思想里最突出的部分一定要记牢。对于中国教育史,所涉及的教育家我们多少都些了解些,重要的是区别开来。比如中国教育史我们可以区分成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制度就可以挖掘出科举史,私学史,书院史……,思想就可以分为人物和作品,而人物有可以分别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历史影响……各个层面来进行列表比较对比记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温习一下,也许又产生了新的复习思路。
误区六:“本章去年已考,今年可以省去。”
今年有一些考生一度抱怨“试题有问题”,认为“怎么去年刚刚考到的知识点今年又继续考?”的确,从两年的试卷来看,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复现率”,比如20教育学考查了“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订的。”因此就有不少考生大胆预言2008年“教育目的”不会再考。但在2008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题型:“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
考研教育学切忌走入六大误区范文2
考研数学复习过程中,有经验人的指导,往往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而自己如果在没经验的前提下,闭关复习,很容易走入考研复习的误区中,这里提醒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避免走入四误区。
一、只追高难不重基础
考研数学中大部分是中挡题和容易题,难度比较大的题目只站20%左右,而且难题不过是简单题目的进一步综合,如果你在某个问题卡住了,必定是因为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或者是对一个简单问题的思路模糊。提醒忽略基础造成考生在很多简单的问题上丢分惨重,为了不确定的30%而放弃可以比较确定的70%,实在是不划算。这一点从很多人选择参考资料上就能看出来。目前市场上卖的数学辅导书也比较多,考生在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好选的辅导书能注重基础,从基础开始,如果有时间,可以将不同难度的书结合起来这样你的水平会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是说,大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打到基础,深入理解,这样即便遇到一些难度大的"题目也会顺利分解,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作题翻书不记公式
相信在考研数学复习过程中,很多考生还有这样的习惯,不牢记公式,作题的时候看书,查完了作完了也就完了。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公式和公式、定理和定理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有理解的加以记忆,而不是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容易遗忘和产生差错,这样的话到时候我们用错了都全然不知,如此造成失分岂不冤枉?
三、题海战术不归纳总结
作题,是要把整个知识通过题目加深理解并有机的串联起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作题,但从来不等于作题,抽象性是数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作题,发散开来对抽象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时刻不要忘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进而形成我们自己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因此作题的思路,必然应该是从理解到作题归纳再回到理解。在此之外,再做一些题目增加熟练度是有必要的,单如果超出了这个限度。让作题成为一种机械化的劳动,就没必要了。要记住,时刻目标明确、深入思考才识提高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
四、把看题等同于做题
由于时间原因,很多人买了资料后只是匆匆茫茫的看书而不动手练习,造成眼高手低。提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纰漏,在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备的知识结构之前,一带而过的复习必然会难以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忽略精妙之处。况且,通过动手练习,我们还能规范答题模式,提高解题和运算的熟练程度,要知道三个小时那么大的题量,本身就是对计算能力和熟练程度的考察,而且现在的阅卷都是分步给分的,怎么作答有效果,这些都要通过自己不断的饿摸索去体会。
了解考研数学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多注意,让20xx复习之路更加顺畅。
考研教育学切忌走入六大误区范文3
5月,新一轮考研复习已经开始。我们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忽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学子们往往热衷于去打听状元们的“独门秘笈”,其实很多时候,教训比经验更可贵。为此,总结出教育学统考复习的六大误区,以供的考研学子们参考。
误区一:“熟读大纲解析,必定万无一失。”
小许学的是小学教育学,报考“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由于小许就读的专业偏重实践,除教育学原理外,教育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没有学过。于是她痛下决心背完《大纲解析》,心想只要试卷不超纲,背完大纲解析基本上就把教育学统考的知识点掌握了。之后,她买了两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大纲解析》,拿出高考复习的劲头,通宵达旦看了几个月的书,基本上把两本大纲解析的内容背下来了。然而,最终她的专业课只考了180多分,因总分未达到要求而失败。这位勤奋的女生最后悔的就是复习时自己太过于依赖统考课的《大纲解析》了。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如果把政治大纲弄透彻,那么政治往往能得高分。那是因为政治大纲解析的编写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教育学大纲解析是由不同院校或出版社自行编写,难免有一些内容在大纲解析中没有提及。比如真题:“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简答第2小题)。”这是大多数大纲解析没有涉及到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并没有展开分析,甚至还有一些考题的考点是某些版本的大纲解析完全没有提及的内容。
备考提示:出现在市场上的统考课“大纲解析”的相关书籍非常多,很难说哪本更权威或者哪本更全面,建议考生根据自己复习的情况选取1—2本,最好选取一本报考院校编著的版本(也许在阅卷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大纲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的经典教材,而这需要一定复习时间为前提。
误区二:“只需记熟考点,无须笔头练习。”
曲阜师范大学的小柯觉得自己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几年的专业课学得比较努力,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只需要把细节问题和需要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考试时应该会没问题,所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公共课英语上,结果因为总分稍低,在复试中被理想的大学末位淘汰了。
其实,教育学这样的文科学科也需要笔头练习,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的作用。而对于主观题,虽然笔头练习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还可以从枯燥的读背记忆中解放出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面对“采点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笔头练习作基础,到了考场很可能找不到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思路混乱不能答到“得分点”上去。
备考提示:近几年教育学统考试卷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题目开始变活,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那些不讲方法、盲目死记硬背的考生就会觉得题目“难”了。根据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以后的考试必定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质。所以复习时采取“阅读―理解(思考)―记忆―练习―反思”的复习方式,才能在考试竞争中游刃有余。
误区三:“我已复习妥当,考前不抱拂脚。”
所谓“临时抱拂脚”,本意是鼓励人们“工夫在平时”,现在却广泛被理解为“考前还看书往往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小肖和小田是教育学专业同班同学,准备考同样的学校,考试时结伴住宾馆同一房间,考完英语后小田就不停地翻看教育学的大纲解析,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也不忘把大纲解析再看看;小肖则一直斜躺在床上听歌。小田预计教育学统考有可能会考到“欧美主要国家近代教育”中的一堆法案,而且这一堆很难记忆的法案自己平时一直没攻下来,所以早上特地又看了一遍。试卷发下后,《巴尔福教育法》赫然在列,而且“德育体谅模式”的知识点昨晚也复习到了。小肖平时的复习效果一点儿也不比小田差,考前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彼此相当,但是在考试时看到“体谅模式”的题目后便后悔不迭:“这个知识点我明明记得很清楚的,前几天还特意看过,就是突然想不起来,时间浪费了不少,结果还是把代表人物写成了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做选择题时也感觉到不少概念答卷时不能确定,交了试卷后又想起来了。”
备考提示:教育学考试中的确会出现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而且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遗忘遵从“遗忘曲线”,有些东西“说忘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比较有作用的,如果能碰上原题更好;如果实在没碰上,至少让你对教育学的知识保持临场熟悉感,考试时候也能更快进入到教育学的情境中。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还有薄弱点,临考前再看看书效果更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考前不适宜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这个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互相交流、查补缺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误区四:“‘教育研究’只考大题,不必注意细节。”
福州大学小刘在的复习中认为在复习教育研究方法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只需要掌握大体框架和比较成块的知识点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但是在答卷时,选做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他复习的薄弱点,小刘不得不选做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题目,题目要求用符号来表示实验的基本模式,但小刘在答题中太不记得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只能乱写几个字母碰碰运气。
备考提示:虽然统考中教育研究方法所占分值不多,但是对后续学习却有重要意义。运用常用的'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等来探讨教育现象或研究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基本能力。研究方法注重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尽量参与一些实践。由于很多考生没有真正参与教育研究,因此,在答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平时参与了一些教育研究,才能真正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答题时才能更加全面。此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研究方法不考选择题,一旦考了选择题,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的格式、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控制的方法等等知识点都是难度很大的考点。
误区五:“教育事件人物,一章一节过关。”
“中外教育史”犹如一座大碉堡。学科的知识点不仅包括有众多的教育家、教育文件、教育事件,而且在考试中还很容易出现一些大而化之的相关论述题,另外还有专注考查细节问题的选择题,复习起来难度极大,不少同学尽管花了苦功,但是效果并不一定好。
四川大学的小林开始信心满满的进行教育史复习,复习思路打算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攻克知识点。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当他复习完中国近代教育,开始复习中国现代教育的时候,却发现最开始复习中国古代教育已经记忆模糊了。于是改变学习方法,开始背诵,又从中国古代教育开始,足足花了一个月才勉强把中国古代教育史背得比较熟,但这样一来复习时间又不够了,于是小林加快背诵的速度,吃了不少苦头,等教育史全部背完,还是发现一些细节知识忘记了。考试临近,小林还发现自己不是把荀子的思想说成是孟子的思想就是把唐朝的制度当成宋朝的制度。
备考提示:中外很多教育家的思想彼此有融合点,很容易混淆。中外教育史知识点比较杂,需要理清层次。先说外国教育史,外国的教育家比较多,对于我们相对陌生,而且人名和各自的教育模式都不好记忆,这就需要花时间死记硬背。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形成体系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思想,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思想用一条线窜起来,只要想到第一点,后面的就跟着出来了,尤其是他思想里最突出的部分一定要记牢。对于中国教育史,所涉及的教育家我们多少都些了解些,重要的是区别开来。比如中国教育史我们可以区分成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制度就可以挖掘出科举史,私学史,书院史……,思想就可以分为人物和作品,而人物有可以分别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历史影响……各个层面来进行列表比较对比记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温习一下,也许又产生了新的复习思路。
误区六:“本章去年已考,今年可以省去。”
今年有一些考生一度抱怨“试题有问题”,认为“怎么去年刚刚考到的知识点今年又继续考?”的确,从两年的试卷来看,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复现率”,比如教育学考查了“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订的。”因此就有不少考生大胆预言20“教育目的”不会再考。但在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题型:“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可见,两年试题中都考到了“教育目的”这一知识点。此外“教育实验”的知识点也是一考再考,2008年选择题的“终身教育”在20论述题已考,“身心发展的特征”、“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两年均考到,所以如果在的试卷中出现前两年已经考到的考点,大家一定不要感到奇怪。
备考提示: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投机取巧。当然一些重复考到的考点有一定的特征:
【考研教育学切忌走入六大误区】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孩子成长切忌溺爱10-09
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11-25
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04-28
教育宝宝的五大误区10-12
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精)06-26
考研学习计划11-24
考研理想心得12-28
考研感悟与心得01-02
考研备考计划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