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为何你三缄其口?(网友来稿)
方鸿渐
我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在我教的班上,经常有这样一种景象:我开始提问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了手。我一看,还是他们几个。为什么其他人不举手?他们是哑巴吗?下课后我亲眼看到他们又说又笑的。可是,为什么一上语文课,他们都变成“哑巴”了呢?
渐渐的,我了解到,其他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情况。“哑巴语文”可以说是当今语文教学诸多病症中最明显的例子。
走进课堂,只见学生一个个正襟危坐,鸦雀无声。老师在讲台上一通猛讲,飘飘然在自己的高明之中;学生在下面一番乱记,惶惶然于自己根本弄不清楚之处,脸上现出惊恐的神情,仿佛大难已经临头。什么时候老师来了兴趣,当然也忘不了编出一串问题,然后狂点一伙学生来回答,人称“满堂问”,在一阵忙碌的问答声中,圆满的得到了一个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时,当然忘不了把答案抄在黑板上,学生当然也照抄在笔记本上,好在复习时可以把它背到脑子里, 待到考试时可以原样还给老师。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有几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被动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作出回答,那更多的学生呢?他们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又该怎么办?他们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处在童心未泯,活泼好动的阶段,为何一走进语文课堂,就默默的坐在位子上,三缄其口,木偶一样怀着害怕被老师提问的紧张心情在那儿等待下课的铃声呢?
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 没有思考的习惯
二 没有回答的勇气
三 对自己的看法没有信心
抛开学生个人的性格不论,学生之所以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和老师都认定这个问题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老师的“满堂问”,实质不过是拐弯抹角的把自己的看法和教参编写者的看法当作答案告诉学生而已。对于学生的意见,老师也不考虑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创造性,就匆忙的抹杀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和直觉就失去信心,从而放弃了有自己个人看法的权利。这样,他对自己的判断力就没有信心,思考问题时也只是想找到一个令老师满意的答案,对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真正看法反而拼命的抑制。所以,一个老师如果对一个问题没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看法,也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则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境况,至少要这样着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从观念上树立这样一个观点:语文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很少有那个问题只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就是你的答案。与老师的看法相比,学生的看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通过讨论,老师可以试着去影响学生的看法,促使他们或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而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老师都很难容忍学生的看法与自己不同。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算这个观点和老师的观点相左,老师也应该赞赏学生这种坚持到底的勇气。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看法和老师的看法,教参的看法不同时,作为老师,还应该鼓励他们质疑老师,质疑教材,与老师辩论,看看他们自己的看法能否经得起考验。
以上可以概括为这几点:开放性的问题,个性化的答案;坚持个人观点的勇气,质疑老师教材的精神。
能说会道只是个人思想的外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能说会道”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邮箱: lichangan@263.net
【语文课:为何你三缄其口?(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我上语文课(网友来稿)09-21
语文课涂鸦的作用及运用(网友来稿)07-17
让你的作文语言靓起来(网友来稿)06-27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语文课仍要有语文味儿(网友来稿)07-11
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网友来稿)08-14
把语文课堂当文章来做(网友来稿)09-05
说你行与说不行新(网友来稿)07-03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网友来稿)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