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诗漫笔: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
原帖地址:https://bbs.ruiwen.com/thread-36029-2-1.html
东方雪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是写歌行体的好手,他的《白雪歌》和《走马川行》是《岑嘉州诗集》中的精品。《白雪歌》写的真是好,一个唐代诗人凭借文字就带我们到雄奇的塞外边关游览了一圈。“胡天八月即飞雪”,严寒爆发在酷暑里,是多么神奇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承前写雪,却不写雪冷雪强,只给你一个静态的镜头,那些昔日枯干的树枝上陡然开出了梨花,的确美不胜收。诚然,写景是岑参的强项,他对景物的感觉相当灵敏,更不用说景是塞外大漠、风雪、山石之景了。
因为写景才能突出,抒情能力也就较差,这比较符合写作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岑参20岁时求仕,直到30岁及第,两度出塞,第二次出塞是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前任武判官调京。岑参就作了这首《白雪歌》送给他。老实说,这个武判官岑参也不认识,但是在这首诗的结尾岑参还是表达出对武判官离去的深情,这就有点套路化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情感不够真实,这也就影响了作品自身的质量。好在他擅长取景,描绘景物生动而传神,多多少少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
《走马川行》写得也不错。当年我学这首诗的时候,对其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描写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认为文学作品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想象力。很多学生逻辑思维还可以,但是想象力不足,文笔始终无法流动起来,结果是”质木无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场景还原和想象体验的参与,因此如果要换一种语体来复述就会形成障碍。
岑参是写景的高手。但他写景不似王维。王维是以禅入景,意境深邃而灵动。岑参显然不太追求景物的哲学意义,就在景物本身上做文章,将景写得雄壮奇丽。换句话说,王维注重深度,岑参注重厚度。王维注重取景,岑参注重排景。以这首诗来看,岑参先是写走马川旁黄沙卷入天空的奇景,这个场面有点像美国灾难片《龙卷风》中的画面,而且从广度上看有过之而无不及。要夸张,就往大里夸,沙天一体,与读者心目中的水天一色一个雄放,一个悠远,各具美学特质。还应注意的是,写特大沙尘暴,作者还没忘记将此场景放在清水潺潺的走马川旁,喝水自在流淌,黄沙纵向直上,远有雪山映衬,空间开阔,对比有味。接着写大风。张艺谋的《英雄》中,士兵高呼“大风”,远不及这里的大风,因为作家的无能就在于只说事物的特征,比如风之大雨之暴的。而岑参写大风是以石头为侧面参照的。要写石头,就得先在石头上造势,石头是大的,而且很多很密集,大石头被风都能吹得满地乱跑,又是《2012》的场面啊。
经过这样的造势后,诗人开始写封常清的军队出征。因为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侵夺粮食,(“匈奴”为汉朝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以汉称唐,是唐代诗人的写作习惯),所以唐军向西进发。接下三句写夜行军之苦,以此凸显将帅士兵的勇敢和爱国热情。如将领的盔甲本已厚重,但为了防备敌人偷袭,也不能卸下。士兵们肩上的武器相互碰擦,铿锵作响,但毫不懈怠。夜风如刀,划在脸上生疼,但士兵没半句怨言。再接下来写天气之冷,先是以马在行走途中背上的雪花化为蒸气与因停下汗水立刻凝结成冰作对比,突出酷寒之疾,再以幕府里砚台里的墨水冻结,毛笔硬硬地斜在砚台中,突出气温之低。最后是带有赞歌性质的收尾句,恭维封大夫此行必胜,在笔势上有些弱。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首诗的形式。在诗歌体裁中,它属于歌行体中的“行”。所谓歌行,前人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其实“歌”与“行”很难区别。在用韵上都变化跳脱,平声和仄声相见,这本身就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而用在岑参的诗作里,更富有一种奇峻的特色。
【唐诗漫笔: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a href=https://bbs.ru】相关文章:
撰写教学论文的方法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7-08
对生命的关切与尊重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8-02
我的孩子们--摩西班主任随笔(5)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论坛专稿)/a09-17
走马灯的奥秘说课稿08-28
走马灯的奥秘教学反思10-22
《出师表》教案08-03
《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简短05-21
《出师表》优质说课稿05-17
出师表优秀教案09-02
出师表教学反思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