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9-13 18:35: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背影(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二、正音释词。

交卸(xiè)]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bēnsān)]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腐] [颓(tuí)唐]

  [琐屑(xiè)] [晶莹(yí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 [栅(zhà)栏]

  [举著(zhù)]

三、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整体内容 

[让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出段意层意。(板书)

第一部分(1):难忘 “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第一层:(2、3)交代家境,(祸不单行)--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送行前(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买橘告别(细致入微)-----细写背影

         第三部分(7):再现“背影”------思念

四、 读第一、二、三段。

1、一小节中的“最”字的作用?

背影对自己的印象之深。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为家庭的不幸二流泪,是悲哀之泪。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与父亲徐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比。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五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2.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儿子当时怎么想,怎么做?说明了什么?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没什么要紧的”“劝他不必去”“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

不能体会父亲对他的爱。

4.到最后儿子有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深情?从那看出?你如何理解的。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表现了"我"很后悔,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深情的自责自嘲。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二、分析第六自然段

1.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的?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

外貌(胖、穿戴黑帽褂)、动作(“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

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 

2.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3."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我"第一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是感动的泪。

第二次流泪,是惜别的泪。

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怕父亲看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4.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

“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三、 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1、分析:这段写别后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读到父亲的来信,我又流泪了,如何理解?

是因为疼惜父亲而流泪,是伤心之泪

四、教师小结:《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

 

【背影(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望岳》(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8-02

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5-18

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9-22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必修说课)10-25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7-26

《我为什么而活着》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0-03

守财奴(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7-29

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05-09

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