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意象中多情的柳(高三备课资料)

时间:2024-10-24 17:25: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典诗歌意象中多情的柳(高三备课资料)

                 古典诗歌意象中多情的柳

古典诗歌意象中多情的柳(高三备课资料)

                      柯智育

   古往今来,在诗人们的眼中,“柳”是他们所钟爱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担当。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 

咏柳喻人,在这类咏柳诗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下面这首出自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 

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 

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诗词,我们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词人王观的一首咏柳词: 

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这首词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写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聊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还是让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的这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属于咏柳送别的代表作品。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去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为“留”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那无边的聊色,碧绿的枝条,如雪的飞絮,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而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200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便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纳入其中。我们不妨将视线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好题。其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考题将问题的设置上,以“折柳”为中心。考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儿。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就有柳咏的《雨霖霖》一词。而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在这里,“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的文字,它会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会联想到折柳惜别的情景。当然,对于那些阅读面宽泛的考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则会有更大的联想的空间。在这里,我们不妨摘录几首相关的诗句。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 《横吹曲折杨柳枝》)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 《乐府塞下曲》)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凉州词》)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 戴叔伦《堤上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 施肩吾《折杨柳》 

在众多的送别诗里,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无法说清楚离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时枯槁,但折柳这个动作却一年一度地重复着。最后升华为一种优雅的伤怀之美,升华为我们审美传统中的一个典型意象。 

(三)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阿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依据这一点,我们想到了“柳”。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唐 白居易《杨柳枝词》) 

关于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有人将其列为以柳喻人之作,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并以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来佐证。依这种看法,这首诗的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姿态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而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而我则更倾心于将这首诗列为咏物言志的七绝。诗的首句形容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极写柳枝秀色夺目,婀娜多姿。这两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机,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其生动。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理应受到人们的欣赏,为人珍重。但诗人笔锋一转,写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西角”、“荒园”极写柳的“寂寞”,极写无人欣赏。在这里,流露出了诗人的不平与惋惜。而后两句的孤寂落寞,又与前两句的楚楚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有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慨叹。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唐彦谦也以“柳”为题,写下了著名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咏垂柳 ,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泽光彩。但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锇死”的故事,托物寄兴,将讽刺的矛头直指统治集团,于柔情之中见犀利,于含蓄之中露锋芒,堪称“咏柳”一绝。 

当然,缘柳抒情并不是古人的专利。当历史的烟云离我们渐渐远去的时候,而“柳”却仍在诗人们的笔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当现代诗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异国他乡的母校时,“柳”便成了诗人寄托情怀的对象,而我们从中示难休味到诗人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诗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样,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抒情的方式,而风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丝柔情。” (宋 吴文英《风如松》)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树数不清,情岂能又有数可数呢? 

(四)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 “西城杨柳弄春柔”(宋 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 (唐 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時,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紀念。 

折柳送別:折柳赠別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細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細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

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八类,我将其摘录如下,就当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结。 

一、“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二、“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三、“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四、“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五、“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六、“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七、“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八、“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古典诗歌意象中多情的柳(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青青柳色新--中国诗词中柳的意象拾零(网友来稿)09-15

谈谈诗歌的意象06-05

赏析高中课本中爱情诗歌的意象(网友来稿)08-27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

《道士塔》备课资料05-17

意象与意境: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网友来稿)10-15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网友来稿)10-01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松鼠》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