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7-21 19:35: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桥边的老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相关内容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用文中具体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我”是谁?

明确: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优点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优点--A.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B.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缺点--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三、 知识点:叙述角度

学生自读课文第7页关于叙述角度的讲述,掌握关键含义。

    明确:A.叙述角度---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B.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四、对话品析:

  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对话含义。

   (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 “最后一个离开”--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明确: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四)“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明确: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却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 

(五)“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明确: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五、思考与探讨:

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 

明确:一方面是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另一方面,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对未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六、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一。

 

【桥边的老人(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桥边的老人教案07-05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13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0-27

人教版高二选修《民为贵》教案设计10-22

《长恨歌》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20

桥边的老人教案集锦6篇05-21

《春江花月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08

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5

《雷雨前》赏析(苏教版高二选修)07-19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人教版高二选修)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