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回眸(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4-08-11 14:57: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回眸(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柯遇洲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回眸(苏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文本解读: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还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两大强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盟,派兵戍之。晋国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撤兵,郑国亡国的危机消除了。简洁明白的语言抒写复杂纷繁的情节过程,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文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正确认识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本文的思想内容。

(4)在写法上借鉴《左传》的巧妙构思,指导学生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文言虚词、实词的积累。主要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历史散文,它是作者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作出深刻的思考后,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后完成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历史散文。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当作一篇只需落实几个文言实、虚词的文章来读,而要借助本文精巧的构思来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还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虽是一篇讲读课文,但教学方法上完全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来看下面两组标题,回忆标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1)《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错误》《赞美》

(2)《再别康桥》《老马》《致橡树》

【提示】(1)组的标题是单个的词,(2)组的标题是词组。例如标题《赞美》的前面没有施动者,后面也没有受动者。那么,可以是你,可以是我,还可以是我们大家在赞美,赞美的可以是人,还可以是其他。然而标题《再别康桥》就有所不同了,作者在构思的时候就只能抒发离情别绪,并且还必须是针对康桥的离情别绪,其他地方就不行。因此,我们发现词组比单个的词作标题对内容的限制要相对多些。

文章的标题只有单个的词和词组吗?当然不是的,还有句子,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能不能是其他人退秦师?烛之武退的能不能是其他的军队?答案很显然是不能的。因此我们明白句子作标题比词和词组作标题的限制还要多,词、词组和句子作标题它们的限制程度是逐渐增大的。那么,人只能是烛之武,退掉的又只能是秦师,这样的标题又应如何构思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讨论】以学生为主,多个同学补充。

《烛之武退秦师》

学生丙:(1)为什么要退秦师?

学生甲:(2)他用什么办法退秦师?

学生乙:(3)结果怎么样?

学生乙:(4)退了之后有什么影响?

老师:同学们能设计出这样的结构真的是不简单,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课本朗读带,对照课本朗读带看我们设计的思路对不对。

(说明:学生没有听老师讲解课文的思路结构,甚至连课文也没有读过,仅仅根据一个标题就构思出文章的结构,这难道不是我们学习名篇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二、学生听课本朗读带,完成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思路是不是与我们设计的一样,如有不同,多些什么?

(2)上面同学们设计的思路结构所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找答案。

【讨论】学生回答:

学生甲:(1)为什么退秦师?秦国、晋国围攻郑国。

学生乙:(2)他用什么办法退的秦师?不用一兵一卒,烛之武采用说服秦伯的方法。

(3)结果怎样?秦伯接受了他的建议,撤退了秦师。

(4)退之后有什么影响?晋师亦去之。

学生丙:我听录音时,发现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佚之狐曰”。由此看来,不是郑国一有危机烛之武就去说服秦伯退师;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但他开始推辞不去,后来郑伯请罪,他才答应的。文章在这里多了一些情节。

学生丁:不止这一处,文章后面还交代“当秦师退去时,子氾请击”,是晋伯用“不仁、不智、不武”阻止了他,晋国才退的师。

老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考证这两位同学听得准不准。课文中如果有这两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学生(女):课文中有这两个情节,我认为增加这两个情节使文章的思路结构不是一帆风顺,正好应证了您讲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特点,达到了曲折生动的要求。

学生(男):女同学的发言我认为很正确,不过,还有一点:我们可以从这两处看到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晋伯,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我觉得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但他对子氾的那番话,又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头脑冷静、审时度势的国君。

老师小结:刚才全班同学能积极发言,尤其是男女同学互不服输展开竞赛,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古文学习的满腔热情;但同学们的发言,更令我眼界大开。跨越千年的历史,也阻不断我们想象的思绪,我们依然能触摸先贤的脉搏,让我们站在情节的高度,去仰视情节背后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讨论人物形象。

提问:刚才我们讨论文章的思路时,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郑国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国的军队,迫退了晋国的军队。请同学们注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郑国、秦国、晋国”和“说退”,看能表现文中主要人物的什么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国与国之间的斗争表现了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一人之力说退两国之师,可见烛之武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明确:

①烛之武: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牢骚和委屈,但国难当头,他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郑伯:勇于自责者。面对烛之武流露出来的满腹牢骚和委屈,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动之以情;接着设想假如郑国灭亡了,对烛之武也无好处,晓之以理,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返顾赴敌营。

③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佚之狐对时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主题:人物的形象出来了,那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当然也顺利成章地出来了,本文主要通过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说服秦伯退师的故事,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四、品味语言。

(1)品味重要词句。

①重要实词、虚词:封、之、其、以

②重要文言句式:A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B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佚之狐言于郑伯

C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③重点句子的翻译: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品味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时时为秦君着想,处处为秦国说话,这就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的尊严,语言大有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的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总结:本文烛之武对秦君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用少量的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练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教学反思: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然而这堂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结合课本的情节和写作上特点融作文教学于其中,应该是一种新尝试。

单位:湖北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回眸(高一必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05-2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05-1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09-2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8-07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9-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2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6-1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9-2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9-19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