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8-15 04:11:3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3)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组题:康建英    时间:3月5日

《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

学习目标 

1、分析《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

学习重点

1、理清《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分析《拟行路难》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分析《蜀相》,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品味“空”、“自”两字的作用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拟行路难》(其四)

导读

1、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        ,晋人      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                                    。本文是第四首。  

2、作者简介

鲍照(?~466),南朝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3、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                    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                                     作者认为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     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                                                              

                                           

4、全诗突出一个       字,        ,          ,          ,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5. 本文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      ,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    时而     ,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蜀  相》

导读

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                  。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                                   。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杜甫如何概括?                                 

                                                    。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                         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包括作者自己吗?

明确:                                               

2、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                  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                                        

                                                         ,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导练

1、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四与《蜀相(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蜀相》鉴赏08-17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2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教学设计(通用5篇)06-20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12-30

《蜀相》说课稿12-23

蜀相优秀教案05-22

《蜀相》教学反思06-30

《拟行路难》说课稿12-28

《拟行路难》说课稿09-20

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