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高三必修课堂实录)

时间:2024-10-07 17:55: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三必修课堂实录)

王老师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三必修课堂实录)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董一菲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屏幕: 小红长白越女腮

                             -李贺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李白

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

生: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

师: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这位女同学的发言让我无法评价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在这越女身上,她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她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

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西部是名词,它囊括了世间的一种美。

师:说到西部,你会想到哪些自然的景观?人文的景观?哪些类型的美?我给大家看些图片篇,这是个提示作用。想好了可以回答。(屏幕显示浩瀚的沙漠、绝美的敦煌和辽阔的大草原等)

生:说到西部,我想到沙漠。

师:顺便问问你,唐诗中“瀚海栏杆百摧”哪个是沙漠古义词?

生:不知道(大家提示瀚海)

生:想到了草原。

师: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

生:想到山

师:那是终年积雪不化的特立独行的西部的山。

生:土尘

师:就是尘土,我还不适应倒着说的习惯。黄沙飞舞的尘土,非常细腻的感受。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这位女同学。

生: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诗: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的,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边塞诗是,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师:接着说。

生:还有沙漠里的骆驼。

师:这是沙漠里的驼铃。

生:还有敦煌。

师: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

生: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

师:边塞诗独特的美属于西部。这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

师: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们可以继续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高建群眼中、心中、笔下的《西地平线上》。在西地平线上也有一个和西部一样神奇的作家,这个作家的名字叫做高建群。我来读一下,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把他最突出的、鲜明的特征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屏幕:高建群  陕西作家,“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的古典精神以及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感受一下这里的关键词:浪漫派、骑士、崇高感、古典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全班齐读,最好把它背下来。

(全班齐读)

师:《在西地平线上》这篇散文中,高建群托起了西部的太阳,写出的诗一样的西部的落日。但我们能感受到西部的落日永远不能落。如果说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霜冷长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间的文化感悟。那么在这里,我们无庸讳言这种感悟失之于肤浅,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马西部,感悟西部。他将这块土地,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挥写得血浓于水。

师:我们感受一下,用读速的方式找出高建群笔下西部的落日--三轮落日,你概括一下,是哪三轮落日?读一读,画一画,圈圈点点的。

因为语言标志非常明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哪三轮落日?我换了一下量词,文中说三次,我觉得说三轮落日更有美感更能体现落日的不落,所以用三轮,哪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第一轮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第二轮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师:读音非常准确 淖 縜o,大的泥潭为淖,在这里当然是个音译词。

生:第三轮是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

师:我们如果精简一下语言,可以怎么说呢?第一轮落日叫(齐声)“高原落日”,第二轮落日叫-“荒原落日”,第三轮落日叫-“草原落日”“高原”“荒原”“草原”都是地理名词,表明的仅仅是地点,那么在这要想壮写西部的落日,仅仅用地域性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再精读一下,细读一下,我们试着换一下词不叫“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形容词也好名词也好,尤其是同学们可以大胆的使用,因为老师开篇讲了名词有时候大于形容词。你想想,换换词可以显现出几种性质的落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划,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解读这篇文章之后,再创造性组合,说出你的修饰语,你认为怎么加好些?

生:一轮血(xǔe)红的落日

师:注意读音xùe。概括非常好,描摹色彩,像生命的血的颜色。

生:像勒勒车轮子一样的落日。

师:虽然字数上不整齐,正因为这种不整齐,更感性更有表现力,这是很美很美的落日。

生:跳跃的、颤抖的落日

师:又是两个动词,读书很细很会读书。好!后面同学你又可以叫什么落日?

生: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

师:她用三个形容词来壮写落日,很好!在书上找到了。

生: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觉得落日

师:当一个人觉得特别美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美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潜意识认为它像梦一样不真实,这是在写它的美,可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还可以提炼加工创造。后一位同学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生:火烧云般绚烂的落日

师:这就是一种组合和创造了,原文没有这么说。原文是借火烧云来写落日,她却倒过来,将形容词做状语了。

生:不愿意离去的落日

师:可以。我想问个问题,“在写第二轮落日的时候,作者想到了一位法国的大作家,他叫什么?”

生:罗曼罗兰

师:想到了罗曼罗兰笔下的一个人物--大音乐家,叫什么?

生齐声回答:约翰克利斯朵夫

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齐声回答:英雄形象

师:所以第二轮落日可以称之为“英雄落日”。继续解读:

生:庄严落日

师:在庄严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当然也染上了西部的色彩,那就是庄严,你这个解读非常有特点。

生:西天半空悬着的胭脂色的落日

师:胭脂色的落日,血红色的落日,总而言之,同学们在下一步的阅读当中进一步去补充。看屏幕:

屏幕:

历史的落日                悲剧的落日

生命与死亡

平庸与崇高

现实与历史

阴柔与阳刚

西地平线上   苍茫   荒凉   空旷 ……

 

在苍茫荒凉空旷的西地平线上,有这样一轮落日:我们称它是生命的落日,悲剧的落日,死亡的落日,英雄的落日,历史的落日;它也是匈奴的落日,壮丽的落日,血色的落日。那么在这轮落日当中,高建群究竟在思索什么?他思索的就是生命与死亡。寄一轮落日映照生,映衬死。借这轮落日,书写心中的崇高,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平庸!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活着!这是哲学家、这是文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思索的问题。人怎么活着?还有历史与现实,还有阴柔与阳刚。其实老师还应该用“……”

下面同学们就要细读课文了,并要朗诵。有三轮落日,你更喜欢哪一轮,为什么呢?举手可以么?

生:可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喜欢的事物不用问其他同学,是自己的问题,问自己就可以了。

生:我最喜欢第二轮落日

师:这事我很奇怪。你看第一轮落日那么漂亮,像勒勒车的轮子似的,第三轮落日像火烧云似的。第二轮落日最不漂亮,它是灰白色的落日,只有在不经意蓦然回首的时候,它才变得血红,很快就消失了,你喜欢得很有品位,先读一段你最喜欢的句子好么?

生:“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师:请你阐述喜欢的理由吧!

生:因为一开始是弥漫着死亡的感觉的,灰白色的就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到黄昏的时候,回光返照般,一瞬间改变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师:大开大阖式的评价。在对比之中写出美的感觉,对么?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后一位同学吧,喜欢哪一轮落日?

生:我喜欢第三轮落日。最喜欢这一句:“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我觉得落日能将它周围的环境也带得有活力,这是一个做人最快乐的事情。

师: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纪,就像是哲学家说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个境界,需要一种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仅使自己光明灿烂,而且使周围的一切也像书上写的“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你挥舞着魔杖却决不献身。在这里他体会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欢第三轮落日。阐述得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

师:好,后一位同学。

生:我喜欢第一轮落日,第一轮落日给人的感觉非常奇异。

师:用一个形容词把他的心情表现出来-奇异。奇异来源于它的形状,最美的比喻,重复一下。

生:像勒勒车的轮子。

师: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在哪里?你见过勒勒车吗?

生:没有。

师:你听过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宝》么?

生:听过。

师: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车上。勒勒车,是西部的象征,你说这个比喻好在哪儿?

生:

师: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话“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欢得很有道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它的色彩,读原文它是什么颜色?

生: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的红纸,柔和、美丽、安谧。

师:很好,我想和你一起体会这个比喻。我把“写春联”去掉,红纸还在,柔和还在,美丽还在,安谧还在。“写春联”去掉了,意味差得很远了,“写春联”强调了什么?大家可以说么?

生:喜庆!(齐声回答)

师:落日虽然是落日,但它决不是晚唐气象,决不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绝对没有这样的哀伤。它是生命着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联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联,我们民族最民族的象征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欢得非常有道理。第一个原因,它的形状;第二个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读么?我请这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找反复描写落日的三个动词。读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生:跳跃、颤抖和注视。

师:现在我想问问你,“跳跃”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他写的却是什么日?(落日)这是什么意味?先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注视”?就是一般看么?(不是)还暗含什么样的感情?(仔细的观察)一定要仔细的观察,深情的,满含感情的。“注视”的对象是什么?(人间)想:为什么用这个动词?还有“颤抖”多数描写的是人还是物?(人)为什么要给予落日这样一个人性化极强的动词?这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写落日作者写到了三次跳跃,两次注视还有那两种颤抖。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写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一种美?

生:写出了一种深情的美。

师:这词用得真好。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当中就这么一句话“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见略同,很有发现加判断力。你还有什么补充?看此时这轮太阳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这一段如果翻译过来,我的解读是--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生命的痛苦与美的诉说。无言的落日却诉说了它对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对于生命的执着无论在这贫瘠的、旷无人烟的、最广漠的西部,生命已经成为奇迹的地方,它仍然诉说生命的美与痛苦,执着于人间的眷恋,深情的注视人间不肯离去,这轮落日难道它不动人么?它肯定是动人的!因为他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笔下才会有这样的落日。同学们可继续补充,我们把第一轮落日研读得应该是相对细致一些了。因为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落日。我们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求尽,好在我们可以用生命去体验,生命虽然短暂却仍然漫长。同学们继续谈,你喜欢哪一轮落日,包括第一轮。

生:我喜欢第二轮落日。因为我喜欢那种不真实和梦境一般的感觉。

师:你喜欢那种不真实的、梦幻般的感觉。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长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艰难的地方;神秘长在哪里?可能生命发生奇迹的地方。就像“楚辞”,它为什么长在南中国,成为南中国的一朵奇葩?因为在当时的楚国它就是神秘。你可接着说,你的感觉非常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二轮落日。它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神圣的,有一种悲壮感。

师:你这种感觉非常好,在第二轮落日中他感觉到的是庄严和神圣,在这种庄严神圣来自于什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罗布泊”么?

生:知道。

师:“罗布泊”在哪个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玛干

师;非常好!人文底蕴非常厚。它被称为“无人区”,是死亡的象征。在这里为了探险,为了在无人区中探索生命,起码我们中国有两个著名探险家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罗布泊,你知道他们是谁么?

生:不知道。

师: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余纯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写罗布泊,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现,只是罗布泊。落日终于出现了,它的颜色却是:

生:灰白色

师:灰白色的落日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它比血红的落日还能打动你,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一种英雄之气。

师:感受到了,所以使我们思索一个问题:落日它就是英雄。为了自己的目标--永远追求的人,称之为骑士的人,使我们感受悲剧,给我们带来天地的大美。悲剧带来的强烈撞击感、悲剧感还有死亡意识。

为什么要说到死亡,同学们可以看屏幕,我引用两个人的两句话。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剧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周国平)

第一个人是被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贝多芬,我们最熟悉他的《命运》,一是他用笔写成的《命运》,一是他用一生写成的《命运》。他对死亡的认识是这样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死亡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是可怜虫。于是中国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应该怎样去生活。

第二句话是周国平仿写贝多芬的一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这句话我想作为第二轮落日荒原落日的一个背景。同学们还有补充继续谈。

生:我比较喜欢第一轮落日。首先第一轮落日有一种不真实感觉,给人一种朦胧感,比较浪漫。还有第一轮落日既有喜庆的色彩,体现在红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辉煌,非常壮观,还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师:挺不错的。我觉得在论述的时候,有理有据,表达流畅,思维很敏捷的。第一轮落日和第二轮落日同学们研读得比较细,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轮落日。第三轮落日当中他写到了一个民族,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匈奴

师:写了匈奴这个民族的一个英雄,我们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师:全班齐读这一段“那辽远的西地平线”

生:“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尔后进入欧洲,进入非洲。”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话刚说过,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够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这句话:不知道历史就没法看透现实。在这里他写了历史那种凝重的、厚重的历史,大家知道欧洲和亚洲是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在中国交汇,就是西疆,这是高建群走马西部得出来的结论。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高三必修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西地平线上》教案优秀06-06

《庄周买水》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10-14

《雪》课堂实录(粤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07-21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0-01

《虎丘记》课堂实录08-22

《师说》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一)10-27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9-14

《说木叶》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28

《华南虎》(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07-27

穷人测试题_课堂实录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