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出师表(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冯丽宾
一、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议论性的表文。它蕴藏丰富,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记号的文本。
本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实情、实理、实事和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中,学生要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并能运用各种渠道搜集所需信息,帮助阅读理解,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搜集相关信息的作业,并通过点将出兵方式,使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语文课程学习,九年级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能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与能力,但是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学生此时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文言文常识。讲课由易入难,逐层深入,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写作背景及课文内容。
2.学习分析情况,提出建议,总提分说,反复论述的议论方法。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理解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如何评价诸葛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政治主张。
2.背诵课文,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的音、形、义。
(二)难点:
理解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和表达上的条理性;兼有叙述和抒情,记叙和抒情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式: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
六、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教室、多媒体
七、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八、课时安排:3课时
九、教学设想
1.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空城计》,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以有所了解,教学时充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把《空》和《出》联系起来解读。
2.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释,再做些补充解释、分析使文通字顺。
3.运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提问法的教学法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4.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层次,逐段探讨全文。第三课时朗读全文,总结全文;总结本文中“以”的用法,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十、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探究
1.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收集诸葛亮的有关知识。
2. 教师应钻研教材、教案,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罗贯中的《空城计》,你们对作者笔下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有所了解。请哪位同学来谈一谈?
(主要能谈到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即可)
谈得好!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赞扬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出师表》以情见长,尽抒胸臆,感情强烈真切,言辞恳切委婉,朴实动人,是历代表文的杰出代表作品。刘勰《文心雕龙》“志尽文畅”“文之英也”。
(二)题解及写作背景(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向全班介绍)
明确:“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即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相当于现代的书信。它的内容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或者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是公元277年(蜀汉兴建三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上给蜀后主刘禅的表,通常称为《前出师表》,后在228年(建兴六年)11月,再次出师伐魏时又上书给刘禅,通常称《后出师表》。原文见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于作品及相关资料可先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并口述总结)。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农民纷纷起义,东汉统治者不得不利用地主豪强的力量来镇压农民的起义。于是各地大地主的武装也就借此机会各据一方,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大势力。
刘备自诸葛亮辅佐以来,一直执行诸葛亮的主张,连孙抗曹,完成了统一大业。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大小国事都取决于诸葛亮。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条件已经成熟,就准备出师。但在内政方面又觉得放心不下,因此出师前上表给刘禅,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文指出政治修明的重要,希望刘禅“开张圣听”、赏罚公平、亲贤远佞,以保证北伐成功,兴复汉室,完成大业;同时叙述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决心。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
要求:疏通文句,翻译课文。试着分段,并总结各段内容。
2.听课文录音,或播放多媒体录像,或教师范读课文(教师范读要节奏分明,抑扬顿挫,语气流畅,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要求:注意体会读法,解决仍不会的生字词,并试着标出停顿之处。
3.以点将出兵的方式,翻译课文。
重点解决字的读音、释词和句读(dòu),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4.翻译
第一段
(1)点三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疲弊:贫困。疲:指人力疲乏劳累;弊(bì):通“敝”,本指衰败,这里指财力不足。
盖:副词,这里表示承接上文说明理由或原因。
妄自菲薄:随便的轻视自己。 妄:胡乱,轻率。 菲薄:鄙薄,轻视; 菲(fěi),也是薄的意思,不读fēi。
第二段
(1)点两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陟罚臧否:(zhì fá zāng pǐ)。陟:升官,也泛指奖励;罚:惩罚;臧:善;否:恶。指批评别人的好坏、善恶。
第三段
(1)点两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裨补:裨(bì):弥补。裨、补同义。
第四段
(1)点两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行阵:行列队伍,行:读háng。
第五段
(1)点三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倾颓:倾倒,这里指灭亡。
第六段
(1)点三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苟全:苟且求全。
闻达:有名望,显达。
倾覆:颠覆,颠没,这里指兵败。(指208年曹操南征,在当阳长坂击败刘备。刘备逃到樊口,遣诸葛亮使吴事。)
尔来:从那时以来。(207-227年,计21年。)
第七段
(1)点五名学生翻译,各翻译一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诸葛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泣涕曰:“臣敢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奖率:奖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希望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庶:(shù),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竭,用尽;驽钝:走不快的马和不锋利的刀来比喻才智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之词。
奸凶:奸凶的人。这里指曹魏君臣。
还于旧都:回到原来的国都,指东汉国都洛阳。
斟酌损益:商讨、考虑,以定取舍。斟酌:(zhēn zhuó),本指注酒,这里指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文字是否适当。损益:增减。
第八段
(1)点两名学生翻译,翻译前两句句。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以彰其咎:用来显示他们的过失。彰:显示,显著,这里有使之显著的意思。咎:(jiù),罪过,过失。
诹:(zōu),和“咨”同义,都是询问的意思。
第九段
(1)点一名学生翻译。
(2)教师适当点评,补充解释:
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些什么。这也是谦词。
(四)小结
这节课的重点是对文章的翻译,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文意,掌握一些重要字词,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文章有了一定的印象。
(五)课后练习
1.反复阅读全文。
2.试着分段,总结各段内容(可与同学一起探讨)。
3.抄写补充解词。
4.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之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由6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各段或者指名学生朗读各段,并概括各段内容。
教师整理、归纳,明确: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自叙以身许国的不平常历史,以感动后主,激励后主。
(二)分析探究
1.讲析第一部分。
(1)提问: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看书后明确:
①指出形势的危急--“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指出有利条件--“然侍卫之臣……忠志之士……”
③提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建设--“诚宜……,不宜……”。
归纳:这一段开篇便说“先帝”,伤痛极深,寄寓极深,由此振起全篇。在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再说群情,提出“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指出广开明路,继承先帝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存亡图强的关键。是总的建议。全文的主旨就在与此。
(2)提问:第二段从哪个方面提出建议?
明确:从法度方面。
追问:从法度的哪几个具体方面提出的?
明确:①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宫中府中……”
②要法纪严明--“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归纳:这一段作者表明自己的忧虑在于“作奸犯科”,具体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关键在于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也是坚持贯彻、行之有效的办法,故着重指出。这一段总说宫中、府中,下面是分说宫中、府中。
(3)提问: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提出建议?
明确:从任用人才方面,主要举荐贤人。
追问:如何具体提出的?
明确:①宫中(侍中、侍郎)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预计结果:“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②府中(“将军向宠”)
特点: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结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归纳:以上两段承上分说宫中、府中,推荐文臣、武将,谆谆劝勉,是怎样“开张圣听”的具体化。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
(4)提问:第五段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 亲贤远佞的历史经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追问:这一节从具体哪些内容说明的?
明确:①先汉兴隆的原因
②后汉衰亡的原因
③刘备对此有所警惕
④推荐贤臣,并希望亲信他们,以兴复汉室
归纳: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寥寥数语,提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意味深长,十分得体。
小结:以上第一部分,在分析形势之后,具体提出三条建议: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2.讲析第二部分。
(1)提问: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
看书后回答,明确:自叙身世,并说明欲报先帝知遇之恩。
追问:写了几层内容?
明确:三层:①出山前情况;②受先主赏识而感激出山;③出山。
补充:作者志趣过人在此,刘备知人也在于此,最后一句千古名句,说尽作者的一生。
(2)提问:第七段写了哪些内容?
看书后回答,明确:①刘备临终托以重任;②受命以来的努力;③北定中原的决心;④报先帝,忠陛下;⑤再次强调要依靠贤臣。
补充:这一段是为下文“遗诏”张本,为被定中原做准备,上文千回百折的铺垫,至此终于点出“出师”一事,非常有力。
(3)提问:第八段临行前写了哪些要求和嘱托?
认真看书后回答,明确:①要求刘禅委以重任;②交代留守人的职责;③对刘禅的希望;④以感恩做结。
归纳:这一段诸葛亮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要求着重“讨贼”,对贤臣要求着重“进言”,对后主要求着重“自谋”。由己及人,情词恳切,负有责任感。
补充:诸葛亮这次出师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不效则治臣之罪”并非虚语。
(4)第九段,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结束语、说不尽临行前依依不舍的真情。
小结:第二部分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和准备出征前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难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奋发图强。
(三)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有感情地作示范背诵,学生点评。
3. 学生比读,互评互读各段。
4.学生范读或者背诵。
(四)小结
这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学习本文分析情况,提出建议,总提分说,反复论述的议论方法;明确诸葛亮提出的具有进步性和借鉴意义三项建议和理解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通过反复朗读,共同分析探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整体上把握了课文。
(五)作业设计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2)本文上表建议,以议论为主,为什么还要自叙身世?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4)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与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知
1.指导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明学生总结全文,并检查是否有同学能背诵。
(二)研读分析,思考讨论
1.《出师表》中深厚的感情。
提问:文中诸葛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拟回答:①报先帝,忠陛下。
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师适当点评,归纳:表文在议论中导之以理,在叙述中动之以情中,充分表露出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同时表露出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这实际上也是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流露着臣对君的忠心和长辈对晚辈诚挚爱,是君臣之情,感情真切自然。
2.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问:从全文上看,课文的中心思想何在?
拟回答:诸葛亮上表刘禅,针对当时情况,建议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志,提出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完成未完成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感情真挚。
教师适当点评,归纳: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形势,反复全面刘禅要继承先帝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3.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表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拟回答: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
教师适当点评,明确:①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②率真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补充:表文第一部分寓情于议论,在分析形势后提出建议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大业,以振兴蜀汉;还表达了对先帝崇敬、爱戴之情。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竭尽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和知恩图报的心情。
4.文中所体现的诸葛亮的精神
提问:文中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精神?
拟回答:“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补充: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他身上体现的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5.总结“以”字的用法。
提问:课文中出现很多“以”字,谁来说说?
拟回答:①作介词;②表示“用”“用来”; ③表示“因为”或“以为”。
教师适当点评,归纳:
①作介词讲。
例句:“悉以咨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表示“用”“用来”,表示目的连接。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咨诹善道”。
③表示“因为”或“以为”讲。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诵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蕴意、作者的情感,进而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抄写总结“以”的句子。
(四)小结
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的全面认识,总结“以”字的用法,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整篇课文重在“报先帝,忠陛下”六字,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点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无力挽回刘禅昏庸无能、尽信谗言导致汉室日益倾颓的现状,历史的车轮已经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诸葛亮的人格力量是永远的楷模!
(五)能力迁移训练(即作业设计)
1.填字、注音,并解释所填的字义。
(1)( )罚臧否 音: 义:
(2)以彰其( ) 音: 义:
(3)( )补阙漏 音: 义:
(4)咨( )善道 音: 义:
(5)庶竭( )钝 音: 义:
2.选出画线词中古今意义最接近的一项( )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列哪些词语后来发展成为成语( )
A.危急存亡 B.察纳雅言
C.妄自菲薄 D.悉以咨之
E.作奸犯科 F.感激涕零
G.夙夜忧叹 H.不知所言
4.选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
A.行阵 兵甲 性命 志虑
B.枉屈 疲弊 攘除 闻达
C.淑均 和睦 兴复 平明
D.贞良 广益 刑赏 兴隆
5.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
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和纯正
D. 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智
6.从所列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横线上。
本文以 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形势,反复 刘禅要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 不二的品格。
A.忠贞 B.劝告 C.忠诚 D.恳切 E.坚贞 F.劝勉 G.诚恳
7.阅读,回答问题。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①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③④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⑦⑧
①与“远小人”的“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去甚远 B.远交近攻 C.孤帆远影碧空尽 D.黜远外戚
②选出符合“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所以”意思的一项是( )
A.用来的…… B.因此 C.……的原因 D.靠……来
③这一层的意思是:
④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上是怎样的方法?
答:
⑤“此事”指的是什么事?
答:
⑥这一层的意思是:
⑦“亲之信之”的“之” 指代的是
⑧这一层的意思是: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①在这段文字当中,诸葛亮回顾了他经历中的一件大事,先帝为什么,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大事托付给他的?用原文中的两个词语依次回答。
答: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叙述的诸葛亮 ,表现他时时以 为念,深感 沉重。
③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 ”“ ”。
④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⑤作者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这段文字中的“ ”和“ ”六个字来概括。
十一、板书设计
出 师 表
诸葛亮
第一部分(1-5段) 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叙述以身许国的经历 → 议论、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二部分(6-9段)→准备出征前的计划、安排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以感动后主,激励后主
↓
“报先帝,忠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5
语文版必修三《鹊桥仙》优秀教案8篇10-29
《出师表》教学反思出师表教学反思简短05-21
出师表教学反思05-13
出师表的教学反思07-05
《出师表》教学反思07-07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必修说课)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