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
(一)
一、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身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项内容,也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门高中学生必修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它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学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以做调查、做课题、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将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可能是许多人特别是部分教师和相关的教研人员最可能提出、也是最想搞清楚的问题。这其实是因为现行教育理想和现实结果的差距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非常清晰地描绘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来设计课程的,可为什么有许多中小学生走上我们设计的课程之旅而没有实现这种理想呢?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为什么会远离作为课程起点和归宿的教育理想呢?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毕业生为什么会是高分低能的呢?这是因为我们把课程局限于“知识”范围,而没有纳入更大的“机会”范围。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对学生智力改变帮助并不大,通常所说的“发展智力”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们没有办法将一个弱智儿童发展成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我们的课程能做的只能是传递知识与提供机会。我们的教材大多传递“what-knowledge(什么-知识)”,而欠关注“how-knowledge(如何-知识)”、“why-knowledge(为什么-知识)”、“who- knowledge(谁-知识)”,而恰恰是后面三类知识与能力关系更密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少,而机会与能力是成正比的。
我们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世界”、“历史世界”,而较少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以致儿童体验不到学习对他们个人的现实意义。儿童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大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与“现在的我”没有多大关系,对“我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一句话,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处。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够让意志力本来还需要培养的儿童喜欢呢?结果就是越来越厌学、恐学。学生到学校上学,我们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而是把学习简化为“读书”。读谁的书?读学科专家精心编写的教科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学习本来是每一个人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或者说生存方式,既要“学”,又要“习”,然而现在不仅重“学”轻“习”,而且已经把“学”简单化为读几本要考试的书了,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教育或课程,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课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能做点什么。如我们能不能提供一门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的课程?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能不能设置一门兴趣驱动的、关注个人生活的课程等等。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焦点就是集中在上述这些问题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只是其中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至于为什么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独立的一门综合课程,其理由如下:首先,“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案例研究只是课程的一个要素,往往受制于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考试,因此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是有限的。需要单独设置一门课程,突出这门课的新的发展意义,如合作精神、冒险意识、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其次,基于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局限性还在于:课题往往是教师的或教材的,因而学生的兴趣大减;教师大都知道问题的答案,而难以改变自己的角色;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基本上属验证性的,而难以创新;让教师指导一班学生的课题研究,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或技术上,都是不现实的。最后,对于学科课程特别是学术性学科课程的教材而言,其知识呈现的方式不适合采用研究性的学习。因此,新课程在倡导每门学科都要努力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设置一门独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 ①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方案中,它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一起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它是每所学校都有责任与义务提供给每一位高中生的课程,也是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要参与学习的一门课程。②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尽管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的课程,但它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必修课程又是不一样的。其他必修课程都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研究性学习只有《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说明了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a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b它是一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是一门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③它是与其它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那些学科课程的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与各门分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并列的综合课程,它不是从属或依附于某一学科的“研究性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在价值、地位、组织与实施方式上都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
4.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六大目标特别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和课程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题,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流程一般为:组织辅导报告,布置动员→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论证→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通过课题研究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价→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这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性。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①如果说各学术性课程是“专家或教师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课程;②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分科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的”课程;③如果说各门学科是“知识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生活的”课程;④如果说各门学科课程的目标是“预设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生成的”;⑤如果说各门学科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关注现在的”课程;⑥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合作的”课程,只有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归纳起来,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区别。本质区别是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另外,它还有个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性质,那就是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它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但它又与其它必修课如语文、外语、数学等不一样,其它必修课都有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而研究性学习就只有《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2000年)可以作为纲领性文件,这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3.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①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②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③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结合进行。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07-22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07-22
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09-04
研究性学习总结07-22
研究性学习总结06-15
研究性学习教案04-13
研究性学习 别有洞天 ------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微10-09
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07-15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