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时间:2024-06-28 09:41: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琵琶行教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21

我与地坛(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0-0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案05-07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张衡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7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0-23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08-28

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05-31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05-07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