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时间:2022-04-14 17:28: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试题设计:杨进红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 I 卷(共40分) 

一、(4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A、缁(z )衣 延口残喘(chu n) 狂吠(f i) 有的(d )放矢 

B、美差(ch ) 公正不阿( ) 禁锢(g ) 谬(mi )种流传 

C、炫(xu n)目 挈妇将雏(q ) 惴惴(zhu ) 矫(ji o)揉造作 

D、磋(chu )商 毋庸赘(zhu )言 回溯(s ) 数(sh )见不鲜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苍桑 精美绝伦 信札 翻云覆雨 B、管辖 消魂勾魄 永诀 急于事攻 

C、丰腴 垂拱而制 逦迤 哗众取宠 D、迁怒 隐约其辞 癖好 命途多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 

①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  ) 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②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  )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③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  ) 。 

④对《中国青年报》上那篇《论“流行”》的文章,王林不敢苟同,他准备写一篇文章和作者 (   )。

A、商讨 商谈 商榷 磋商 B、磋商 商榷 商谈 商讨 

C、商谈 商讨 磋商 商榷 D、商谈 磋商 商讨 商榷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物一项是:(B)

A、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划时代的希腊的一件不寻常的杰作。

B、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C、《伊索寓言》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促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D、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虽然它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5、下列各选项,如填入文段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             ) 。

A、和变种一样的生物的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和变种一样,生物的种,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C、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D、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6、下面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系:(C)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子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A、江淹 B、白居易 C、王勃 D、骆宾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7-10题的问题: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7、文中“埋”字,开始是用“闷”又改为“淹”,最后才定为“埋”。对修改的理由分析不当的是:(C)

A、用“埋”才能跟前面的“层层淤积起来”和后面的“挖一个小孔”呼应起来。

B、“闷”和“淹”都不如用“埋”更足以表现作者受到的黑暗现实的重压和无比悲愤沉重的心情。

C、用“埋”更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面前善于隐蔽自己,保存实力,更好地战斗。 D、用“埋”更能表明被杀害的革命青年之多,及白色恐怖之重。 

8、“挖一个小孔”的含义是:(B) 

A、找一个躲避政治风浪的地方。 B、找一个倾泻自己心头悲愤的方式。

C、找一个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地方。 D、找一个摆脱悲哀,调整心绪的方式。

9、“算是……延口残喘”这句话的感情和含义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作注释,较为准确的一项是:(D)

A、“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有生之留峦……”

B、“怒向刀丛觅小诗。”

C、“我在悲愤中沉静了下去,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D、“苟活到现在的我”,“奉献于逝者灵前”的“菲薄的祭品”。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夜”字和“夜正长”中的“夜”意义一样的一项是:(B) 

A、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 

B、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C、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的旧信札。

D、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词类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C、或师焉,或不焉。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其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戍卒叫,函谷举。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大王来何操?

15、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B、德不厚而思国之安--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 

C、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应当像神器一样起着重要作用。

D、塞源而欲流长--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 

16、下列各项是有关这段的一些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本段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题,然后再从反面申诉。

C、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直接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D、魏征于唐太宗执政的鼎盛时期十分强调地提出“居安思危”,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17-20题: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7、第一句中的“日益”一词是否可以删掉,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日益”一词多余,删去意思没有变,行文更简洁。

B、“日益”是原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删去会出现语法错误,读不通,不能删。

C、删去“日益”,行文虽简洁,但少了些意思;保留它,意思全面,但行文罗嗦,可删可不删。

D、删去“日益”,虽读得通,未犯语法错误,但正是这个词才准确表达了下述结合所经历的“一天比一天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删。 

18、文中“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一句,是个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如果补出省略的主语应是:(A) 

A、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B、中华民族 C、中国共产党 D、优秀人物 

19、下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一句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 B、这是一个由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

C、这是一个连谓式的单句 D、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单句 

20、文中“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准确地说,指的是:(C) 

A、中国革命由失败转为胜利 B、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 

C、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D、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第 Ⅱ 卷(共60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7题:(共12分,第题2分) 

              暴 风 雨

   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

   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 21甲,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的轰鸣, 21乙,使人惊恐。 

   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霹雳, 21丙,宛如天神听到了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21丁。

   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着弯弯曲曲的足迹。 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

   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疲惫躯体。从窗外躲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

   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 23 得更加明亮。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太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21 、下面一句应在原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哪一处?( 丙 )(2分)

       接着便下起了飘泼大雨 

22、文中“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是指:(暴雨变成小雨)(不超过6个字)(2分) 

23、第七段中划横线的空格处的动词应是:( D )(2分)

A、点缀 B、擦洗 C、洗涤 D、擦拭 

24、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昨晚)到(今晨),季节是(春季)。(限定6个字)(2分) 25、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了早晨的美景,请举出写听觉和嗅觉的句子各一个。(2分) 

(1)写听觉的句子:(鸟儿唱着欢乐的歌)。 

(2)写嗅觉的句子:(艳丽的玫瑰散发出阵阵芳香)。 

26、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是:( B )(2 分) 

A、大雨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B、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C、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D、绚丽的早晨,多么美好。

三、语言知识及应用。(共8分) 

27、默写。补全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三题作答。共3分)

(1)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

28、他像一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①这句话对“他”的行为是否赞赏?答:( 不 )。(1分) 

②不增删这句话的文字,将这句改成与之意思不同的一句话。(1分)

改为:(他像一支蜡烛,虽然毁灭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29、根据下列划横线的文字,仿写两个句子,以“妈妈”、“雷锋”为话题,比喻词仍是“一棵树”。(3分)

  有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老师是一棵树,一棵青青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妈妈是一棵树,一棵蓝蓝的树,她在我们青春的激情中真情呵护;雷锋也是一棵树,一棵红红的树,他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树起了高高的路标)。

四、作文。(40分)

30、乔叟说,真诚是人生的最高美德,而德莱塞却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陆星儿说,生命如井,尽情挖掘,你拥有的水会是一条滔滔的大河,而罗曼罗兰却说,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白衣天使说,微笑,是生命给我最好的礼物,而诗人却说,磨难,是生命给我最好的财富;……那么你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是不是也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珍惜的感受和经历?请以“ ,是生命给我最好的财富(或礼物)”为题,自己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7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摘引本站文章,请注明“来自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http://yangjinhong.k12.net.cn  E-mail:yjh1840893@sina.com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05-08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教学总结04-26

语文上册苏教版期中试题02-18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03-25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05-08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05-07

文登市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08-15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语文S版)02-16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试题05-08

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