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读散文,仿佛是聆听一位在人生途中,奔波跋涉的行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凡,而深刻;似平淡,而隽永;再加上那晨昏、风雨、山泉、鸟树等景物与气氛的衬托,更使听者心动神摇,忘我忘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朱自清擅长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清华园月夜荷塘的美景抒发情怀,他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教本课时,一方面要“批文以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散文是开放的审美结构,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优美意境,获得审美愉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2)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3)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人主人士。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朱自清的《背影》,相信大家对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还记忆犹新,“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引导学生集体回忆《背影》的精彩段落),以及父亲肥胖的身子艰难爬过月台的样子。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给亡妇》感人至深,他的写景文章同样非常出色,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荷塘月色》。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温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语文积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整体感知,捕捉情思
1 、揣摩品味的第一步是朗读,请学生把自己设想为朱自清将课文自由朗读一遍,边读边找出文中生难字词,四人一组交流生难字词。(强调要学生养成自己查工具书的习惯)
2 、抽学生单独读部分段落。针对朗读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教师范读其中的一小节并略加讲解。然后配上FLASH 音乐,让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将文章再读一遍,尽可能读出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自由读,而我只进行适当的点拨。)
3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学生先独立找寻,然后再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成果。
参考答案: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的文眼,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的不满,现实的彷徨和苦闷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欣赏荷塘月色的缘由,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表明程度之深。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提问: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不自由,苦闷彷徨、想逃脱又难以超然。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作者感情由淡淡的哀愁进入淡淡的喜悦的触发点。“受用”成了下文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终究难以排遣心情的不平静,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先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并没有被眼前这光景所感染,暗示了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示作者经过种种变化之后的情况,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要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小结: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交织在淡淡的哀愁与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之中。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研讨课文,缘景入情
1 、朗读第4-6小节,找出其中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与你的同桌交流体会。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或艺术手法的鉴赏去揣摩优美的语言,进而感受蕴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范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生:“没有。”)
“为什么?找出依据。”(生:“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
“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生纷纷点头。)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生:“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朦朦胧胧的”)
“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生:“缕缕”“渺茫”。)
教师总结:“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仲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学生看完后,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在诗中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以上为假设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可能会提出的疑问及教师该如何进行点拨的模拟,如果学生没有找到备课时预设的语句,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到一定程度后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荷花的“亭亭”“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以上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中要合理处理预设和动态生成之间关系,要以学生为本,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2 、探究:以往的教材中删除了古代采莲的两段文字,你认为有必要将它恢复吗?(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再进行集体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提问或点拨,以控制方向、范围,把探究引向纵深。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但要求他们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参考意见:
作者心里“颇不宁静”,逼出了一个到荷塘求解脱的“忽然”;使他无法解脱苦闷的荷塘现实,只能引动他的思古之幽情,于是“忽然--采莲--《采莲赋》”。《采莲赋》描写的采莲“闹”境,正是自由幸福的乐境,恰是作者到荷塘所追求的。现实呢?“可惜我们现在已无福消受了。”而且连产生这种乐境的“土壤”都见不到:“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可见,《采莲赋》正替作者发出了“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的哀叹!虽然没有“独怆然而涕下”,却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西洲曲》是首爱情诗,“莲子青如水”实为“怜子情如水”(爱你情如水)的谐音,如果把这首诗还原为生活,那它就成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丽日,荷叶盈盈,荷花灼灼,少女们在采莲,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她们对心上人的如水般的思念。这又是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这跟作者在第三段所写不自由、不快乐形成对比。把这种自由快乐的生活与现实对比,正是作者的目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我恰似那个采莲女了!这就是作者主观心境和客观景境凝结的升华。 朱自清 先生夫人陈竹隐《忆佩弦》说:“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徬徨了。”情境多么切合啊!同是满腹哀愁,同是借荷塘的美景消愁,同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环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在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同时,能够尊重他人的成果。 )
四、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1 、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思考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不求统一,但教师可以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评价如何散文,如“知人论世”法,引入作者高洁的品行。)
( 以上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审视作品的价值,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
2 、比较阅读,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鉴赏示例: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更觉深刻,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更强。
两篇作品都生动而传神地描写了荷叶荷花的魅力形象,但《苏幕遮》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特色。
两篇作品用词精妙,能为荷花传神写照。《苏幕遮》是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神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描绘,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赡的情意。
情景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将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指导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2 、普通高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3 、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师、作家三者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 、语文课是鲜活的,教案的设计和使用也需要随着新要求的变化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在精读4-6小节时,教师并行设计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兼顾预设。
【荷塘月色(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反思通用03-25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0-27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08-04
人教版高一必修《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设计06-20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