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吸文学之精华,养文学之气质(网友来稿)
杨文俊
吸文学之精华,养文学之气质
──试谈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
重庆市江北中学 杨文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良好的技能技艺,更要他们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这心灵中有美好而丰富的情感,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较高的审美判断能力,一句话,就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高素质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文学素养,正是这种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最具人文内涵、最具情趣的语文教育,更应肩负起培养人文素质,特别是文学素质这一重大使命。这既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现实的、时代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这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是学校教育功能和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而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极其低下的严峻现实也在警醒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试看今天的中学生,有几人真正喜欢文学,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有几人的言谈写作之中有点文学的味道?文学,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应有的分量,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市场。看书,至多不过卡通漫画、言情武侠;说话,常是满口的粗话脏话废话;作文,大多是口水话、流水帐。他们对大师们作品毫无兴趣,他们感受不到优美文学作品中那催人泪下的情感,那优美动人的意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那深刻至诚的人生关照……。人,越来越浅薄;思想,越来越“单纯” ;语言,越来越干瘪。他们的所拥有的所谓“语文能力” ,被枯燥的语法修辞、作家作品、作文技法、解题技巧等等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所取代。学习语文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了,语文教学越来越艰难了。要改变这一令人难堪的局面,还语文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本来面目,就要从文学这一根本途径去努力。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而又是最美丽的动物。文学表现人生,人生需要文学。通过文学,让学生去认识人生的复杂性、多样性;通过文学,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美丽,让人变得更加有气质──心灵上的、语言上的、乃至综合素质上的。
如何加强对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如下三个有效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要让学生有文学素养,首先必须要他们去接触文学、了解文学。这必须由老师作引路人,引导他们逐渐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在这里,课本是很好的引导材料。课本本身就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课本,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课文中有《凡卡》这篇小说,学生读后便可以了解契诃夫认识其人及其创作,若为小说中小凡卡的形象所感动,在老师引导下,可以让他们去读更多的契诃夫的作品,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由此引领开去,还可以引领他们去接触其他一些著名的苏俄作家及其作品,像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果戈里普希金等。这些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可以增加人生的阅历,尽早地让他们走向成熟。中学课本里还有李白、杜甫、苏轼、鲁讯、老舍、茅盾、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等众多的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把学生引向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或者与他们同类或不同类的其他作家的作品。这样,阅读的量由少而多,阅读的范围由小而大,逐渐地,学生便有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储备,为培养文学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阅读中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我们知道,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等多种价值,文学气质是在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之中逐渐形成的。丰富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出对文学的兴趣爱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气质,其功效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语文教学不可不重视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帮助学生选取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品,由易到难地,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阅读。不可让他们盲目地,胡乱地瞎读一通,否则,我们的目的难以实现。二是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过多地烦琐的讲解分析。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老师的任务是如何帮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在这种阅读的愉悦中,他们自己便会渐渐地喜欢上文学。对中学生来说,不要试图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评论家。因此,那些高深的理论和专业性很强的名词术语最好少讲或不讲。待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有了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的要求时,才引导他们去作些分析鉴赏,进而写出文学评论文章来。若在阅读中人为地加入过多的“任务”,则可能会把“乐事”变为“苦差”,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异彩纷呈的文学殿堂里,有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要在阅读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还需要有较高欣赏和鉴别能力。而鉴赏能力,主要是在阅读欣赏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但是,若有名师的指点与点拨,则有利于更快地进入欣赏的较高层次。在这方面,语文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鉴赏能力。
1、 学会欣赏各种不同类别的文学作品。
不同类型的作品,其创作方法不同,理解欣赏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异。比如诗歌,讲究的是语言的高度凝练形象和意境的优美深远,鉴赏中就是要通过其语言的外壳去把握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小说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鉴赏小说就要学会抓住形象去理解作品。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和集中的神韵为特点,要学会根据“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去阅读散文作品。剧本则是通过人物的台词来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阅读中必须以理解把握戏剧语言的台词、潜台词为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并指导他们去认识其不同特点和阅读中应采用的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读诗,能够读出作品中那浓浓的诗情画意;读散文,能读出作中那种飘逸的神思、优美的意境和作者那深邃的智慧情思;读小说,能读出小说中人物的鲜活的形象和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见地。
2、 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
文学是人学,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读文学作品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接受文学语言的熏陶,从而让自己的语言得到充实、富有文采。让文学语言去丰富学生,便能渐渐地去除他们原来那干瘪枯燥的语言,使之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这正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因此,文学语言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
文学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去激发读者的形象思维,使之再创形象,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得到审美愉悦的。文学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比日常语言更形象,更悦耳,更有感染力,具有陶冶情操的艺术魅力。因此,鉴赏文学语言显得非常必要。
鉴赏文学语言,要认识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和它们不同的审美价值。大致说来,文学语言有散化的和诗化的两种。散化的文学语言主要指散文、小说中叙述者的语言和人物的形象的语言,其特点是“散”,即句式长短不一,不讲求押韵。散化语言有许多美妙之处:它犹如行云流水,行则姿态万千,流则一泻千里;有时如江水奔流,气势豪壮;有时如小溪淙淙,婉转抒情。散化的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写景状物,总使人如临其境,抒情言志,则令人血气俱动。散化的文学语言的美还体现在它具有含蓄的情趣和理趣,它能表现作者的性灵、人物的情思。散化的文学语言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淌,语言中那流动的生气、盎然的情趣和无穷的余味,无不体现着它那流彩般的神韵。因此,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咀嚼,去玩味。
诗化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指诗歌、戏剧中的语言,它是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和韵律,它能给人音乐美、变异美。鉴赏诗化的文学语言是高层次的语言欣赏活动,有着很高的审美意义和教育价值。
文学语言的鉴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人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而言,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和高级阶段:初期阶段是掌握日常的交际语言,是咿呀学语的低幼孩童开始的,到少年时期便基本完成;高级阶段则是学习掌握文学语言,这是在日常交际语言的基础上的升华,是语言艺术化的阶段。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文学语言,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品位。因此,学习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极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的文化品位,使我们逐渐步入人类语言的高级殿堂。
三、 倡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
创作文学作品本非一般中学生所能之事,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让通过创作尝试进一步体验文学的内涵,进一步认识理解文学,从而进一步习养文学的资质。中学教育并没有培养作家这一重大使命,但若能为他们成长为作家打下一点基础,也是好事,何况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很有作用呢。
语文能力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根据这一规律,写作实践无疑会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当然,若按照只强调写作技巧来教学生作文的常规做法来进行这种尝试,那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创作的尝试,旨在利用这种形式去培养一种文学的气质,一种文学的敏感。
1、 散文创作尝试。
散文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飘逸之美,优秀的散文作品神思飞扬,内容深广,形式灵活,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情思很有感染力。散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学识水平。但散文易学而难工。从广义上说,我们要求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属于这类,甚至包括议论文、日记之类。要克服学生作文语言干枯,思维混乱,平铺直叙等毛病,同时让他们在作文中练就一身“文气”,逐渐去除“土气”,就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意识,学习模仿,鼓励交流。
在教学舆论导向上,我们就是要学生尽力达到“下笔成文”的境界。这里的“文”重在“文采”,不是“文章”。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任何形式的作文,大到命题大作文,小到一篇日记,一则通知,一个留言条、请假条,都要当成文章来写,注重文学性,要在写得清楚的基础上讲求写得“艺术”,既要准确精练,又要生动形象,老师只认可这类作文,只欣赏这种作文。若能长期坚持,学生的文学素质必然有较大提高。
从摹仿到独创,是艺术创作的一条规律。选取经典的散文精品,让学生在仔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从语言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就像学绘画一样仿描,让其在摹仿中练就文学之术,逐渐进入文学之门,让自己的作文有“文学”的气味。这是摹仿的目的所在。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班级教学的优势,选取学生习作中的“文学味道”较浓的习作,宣读交流,这样既能鼓励我们的小作者,又能让同学们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奇文共欣赏”,争相效仿,从而形成共同提高,共同“治文”,朝着“文学之路”共同前行的局面。
2、 诗歌创作尝试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艺术中的艺术,最为凝练,写作难度很大,它要求用最少的语言去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由于诗歌作品追求精练,往往省却语中的许多甚至是必要的成分,这就使得诗歌语言有着很大的跳跃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诗词作品追求句式的整齐和韵律的和谐上口,常常违背常规语法习惯,故意颠倒词语的顺序,使得诗歌语言有着很大的特殊性。这些,都给诗歌的阅读和鉴赏带来了障碍。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这些特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尝试作诗,让他们当一当“诗人”,未尝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也乐于参与。
写诗的尝试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可先学写打油诗,自由诗,再学写格律诗,进而学习填词。老师要注意发现这些学生“诗人”中的优秀之作,经常进行展评,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了解诗歌的特点,提高欣赏能力,进而培养出一种“温文尔雅”的“诗人”气质来。
3、 小说和剧本的写作尝试
文学四大样式中,小说和剧本似乎最具有专业性,一般人不敢涉足,可这两类作品又是最具文学性的,显得十分综合。进行文学素质培养,不可轻言放弃,因为这种创作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起来显得“轻而易举”而又生动有趣。
先说小说。进行小说创作尝试可以在教学小说课文以及阅读中外小说名著时进行。在让学生读过一些作品后,就鼓励学生拿起笔来编写故事,创作自己的“小说”,这时,作家是我们自己,读者是老师和同学。如果自己的“作品”受到同学的喜欢,老师的赞赏,那喜悦的程度自不必言。这种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也很培养人。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故事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虚构需要有合理而丰富的想像,而想像力,正是每个有创造才能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小说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律性,要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来,需要有很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才能。我们要求学生尝试写小说,自然不是要他们成为小说家,主要是要他们在尝试中去认识小说,了解小说的“好”和“妙”,从而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去理解艺术作品的一种素质,一种修养。
这种尝试不可贪多求全,要以微型、短篇为主要练习形式。我们不求其神似,但求其形似,因为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他们的习作,要求先做到情节合理,情节完整,再去追求形象的丰满,语言的生动,构思的巧妙和内容的生动。
再说剧本写作。剧本写作要求要适合表演,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性格。这个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戏剧语言的精练性、表现力的理解和把握。
剧本写作尝试,宜以简短的片断为主,且要结合所学所读进行。比如,在学习了课文《雷雨》之后,让他们尝试把《守财奴》《药》等小说中的典型片断像“葛朗台抢夺梳妆匣”、“华老栓买药”等改写成剧本。这样做,还有利于使学生能进一步去理解小说原作,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所表现的深刻寓意。
剧本写作尝试宜结合课本剧的演出进行,这样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课文或者作品的描写,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物色合适的“演员”,设计动作表情,处理人物语言,布置演出场景等等,让他们在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理解,还能培养多方面的素质。的确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好办法。
阅读,鉴赏,创作,这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三个侧面,三条途径。在实际操作中,这三者常常是交替进行的。这些训练也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的,要将它们穿插在语文知识教学、语言理解表达训练和作文训练之中进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进而提高其人文素养,使他们个个具有温文尔雅、文采斐然的资质,超凡脱俗的,言之有文的禀赋,心胸宽广,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心灵。这是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作的贡献。
作者邮箱: ywj51876@sina.com
【吸文学之,养文学之气质(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摆渡》之美(网友来稿)10-21
之解种种(网友来稿)07-28
语文学习歌(网友来稿)09-19
文学常识备考三问(网友来稿)10-19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复习策略之--扩展语句(网友来稿)04-16
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网友来稿)07-28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5
有孙母未去之新解(网友来稿)06-12
桥之美(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