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盲童的音乐激情(教学论文)
我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直持这样的观点:能力就是生命机能。我坚定地遵循这个观点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认为,在对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适应过程中,人的生命力会爆发出让人惊讶的能力。而通过训练可以得到这种能力。每一个人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人为什么能在社会上生存,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们周围确实有些人似乎缺乏强大的生命力,这确实存在,但是他们并非缺乏强大的生命力,而是由于缺乏培养所以潜藏起来了。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有抑制生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二是外部环境缺乏发展、训练生命力的条件。我认为,人的本能冲动产生了人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人的生命力,本身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人们一般都认为:在生命体中,人类的婴儿比其他动物软弱,因为初生婴儿既无法站立,也无法自己独立去吃奶,人们在抚育婴儿时要给他们很多照料。因此人们得出人类婴儿软弱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根本不对,他们不了解,看起来越是软弱的婴儿实际上拥有越是强大的生命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当母亲忘了喂奶的时候,婴儿会哇哇地大声哭叫,提醒母亲给自己喂奶,这正表明了婴儿正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世上。这也证明,越小的婴儿拥有越强大的生命力。孩子们身上的那种天生的生命力,却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得到发挥,原本是主动地自己来改变环境,慢慢地为了生存而转变成被动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那些本来应该能够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限制。因为这些原因,在抚养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在婴儿时期,对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千万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鼓励他们,通过锻炼不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锻炼并非单纯是身体上的,如果单单关注孩子的身体,他们的生命力依然会受到抑制,结果只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在立和县的一所小学,我曾遇到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在她学习小提琴的初期,右手完全不能控制琴弓。只要稍微用点劲就无法如意地练习,琴弓常常从手里掉下来,有时还很奇怪地弹了出去。有人一定要说:这样身有残疾的孩子哪能学习小提琴呢?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哪能改变呢?但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这位小姑娘虽然身体条件不好,但父母和老师都很有信心,他们更加关心她、给她帮助。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小姑娘很快就能演奏《小星星变奏曲》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她病残的身体机能通过反复的小提琴练习中,逐渐地恢复了,终于完全成为一个正常人。通过这个例子,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孩子的生命机能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锻炼激发出来,他们身上将会出现强大的生命力,会产生出乎我们意料的奇迹。在我所教的孩子里面,田中真一是个情况很特殊的学生,他的父亲田中实一先生是一名油画家,是我的朋友。田中真一才5岁大就成了我的学生,但是他和别的学生完全不同,这个小男孩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
在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田中实一先生告诉我说:"真一这个孩子真可怜。一生下来眼睛得了非常严重的病,以至于随时都可能夺去生命。无奈之下只好把眼球摘除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一个盲童。因为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视力,我想让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到光明和快乐。铃木老师,我恳切地请求您帮帮他,请您指导孩子学习小提琴。"
我怎能拒绝这样一片拳拳的父母之心,这么恳切的请求呢?我当时满口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表示要尽全力帮助真一。但是我以前根本没有指导盲童学琴的经历,对于如何指导真一,我觉得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看着眼前这个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的孩子,我感觉到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怎么对他进行教育?怎么把快乐和光明通过琴声带给一个盲童?
我在屋子里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希望能想出一个效果显著的办法,那时候正是晚上,我的眼睛盯着电灯光出神地思考,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心里:"真一的世界不是黑暗的吗?那么我完全可以置身于黑暗中,寻找一下盲人的感觉啊。这样的话不就有点经验可以教盲人了吗?"我想到这里,马上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把电灯关上了。
屋子里顿时一片漆黑,因为还拉着窗帘,屋子里伸手不见五指。我在黑暗中像盲人那样,完全凭着触觉去摸索,找到了小提琴和琴弓,接着轻轻地拉起琴来。在拉琴的过程中,我觉得和正常的情形完全没什么两样。原来在无法看见东西的黑暗之中拉琴,和开灯的时候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啊。突然间我意识到拉琴并不需要眼睛的视觉,完全凭借感觉就可以了。虽然我什么都无法看清,但是凭着感觉却能感觉到琴弓、琴弦、间隔之间的位置。我终于知道,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演奏能力不需要视力完全靠感觉就可以做到。隔天我很高兴地去找真一。"你可以学琴了!真一。"我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我相信不要依赖视力,不需要看到琴,你只要能把身体和小提琴结合得浑然一体,依靠感觉和听觉,你完全能在黑暗中学习好音乐。你千万要记住,感觉对你来说就是眼睛,感觉甚至比眼睛更重要。"
我就这样开始指导这位盲童学习小提琴。真一操起琴弓,循序渐进地开始练习。对他而言这虽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他通过一次次的艰难的练习,对小提琴和琴弓的感觉逐渐得到增强。时日流逝,终于,田中真一凭借感觉"看见"了小提琴。于是,真一开始学习小提琴。真一通过一年的艰苦练习,已经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学会演奏不同的曲目了。对他来说,双目失明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障碍。我问他:"真一,你现在学会拉琴了,你能'看见'琴弓吗?" "看见了。" 我听了真一的回答,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我很清楚他说的"看见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效果正是我努力想要达到的啊。真一是个盲童,但是通过感觉,他的潜在能力被开发出来了,他运用了属于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而不是凭借眼睛。实际上视力只是人的感觉能力的一部分。
如今的真一已经不再觉得双目失明是人生的悲哀。因为他已经充分地把自己旺盛的生命潜能发挥出来了。从另一个方面看,真一能依靠视力残障的身体,熟练地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证明了他具有强健的生命力。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我的观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强健的生命力,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激发孩子生命力卓有成效的办法。
浅谈低年级盲童自理能力的培养
2017-10-16 0:24:13 浏览 26次
众所周知,刚入学的盲童们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家长可怜双目失明的孩子,溺爱的心情养成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其二,由于视力障碍,使盲童自身也存在着显著的依赖性、自卑感,独立意识差。
帮助盲童克服依赖思想,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狠抓不放。我认为对低年级盲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对“自理”的认识。
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培养盲生自理能力而开展教育活动,力求达到最佳的活动效果。
盲一年级思品教材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内容简单,一个小学生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受到表扬。小学生的行为为盲生树立了榜样。对这样的内容,根据盲童特别喜爱音乐儿歌的特点,可先采用歌曲《劳动最光荣》来开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教师配乐录音,上课播放,让盲童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学习氛围中明晰道理,或者采取表演读《勤快的好孩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深化认识,安排一系列生活自理能力比赛。这样,促使盲童在日常生活中去学、去做,养成独立生活的自立能力。
二.把“自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认识后,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盲童的实际生活中去帮助他们将认识化为行动,让盲童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去学、去做,养成自理习惯。
1. 每周班会课上进行评比,评出“生活自理小能手”,如整理书包、系鞋带等,会做的贴红星,不会做的也贴红星。让盲童感受到做事的光荣和欢乐。
2. 定期举行生活能力比赛。用一个月的时间让盲童学做某一些事情。开始,盲童为比赛而学,时间长了,做事发生兴趣,同时也养成了学做事的习惯了。
三.争取家庭教育,提高盲童自理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盲童的家长也应积极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来。
1. 宣传生活自理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指导生活自理的方法,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家庭综合教育环境;
2. 定期安排家长知道盲童自理的任务,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3. 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
四.培养盲童独立行走能力。
盲童从家走进学校,最终要迈向社会,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这与行走也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也要加强盲童行走方面的培养。
1. 上好定向课,掌握行走的基本技能;
2. 明眼人暗中监护,盲童进行行走实践;
3. 独立外出购物;
4. 盲童长大后学习其它行走的途径(乘汽车、火车等)。
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去综合评判学生的自理能力状况。
通过以上措施,盲童们已基本能自理生活了,这为他们将来独立生活,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盲童的音乐激情(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盲童认知特点与教学(教学反思)08-23
音乐教学心得05-04
音乐教学总结【经典】09-25
(经典)音乐教学总结11-13
(精选)音乐教学总结09-06
(经典)音乐的教学反思12-24
音乐教学总结06-12
音乐教学总结07-08
音乐教学教案09-15
音乐教学反思(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