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氓 采薇)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经》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了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节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熟读全诗,疏通文意
过程
一、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教师补充内容:
《诗经》305篇,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二、学生阅读教师注意纠正学生阅读中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参考书下注解自读
学生单读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氓:méng 蚩:chī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ǎ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í 泮:pàn 裳:cháng
晏:yà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3、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在译注过程中强调以下词语的用法
常用实词和虚词,注意加线词的古今用法
①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既风复关,载笑载言
④体无咎言
⑤以我贿迁
⑥匪来贸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⑨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⑩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⑾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⑿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⒀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⒁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⒃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归纳诗文结构
恋爱------婚变------决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诗歌赋比兴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了解它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一、二节,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概括。指出本部分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恋爱
氓之蚩蚩 来即我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自由恋爱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天作之合
体无咎言 ↓
以我贿迁 热情幸福
氓:忠厚 急躁 任性
女:天真 活泼 热烈 温柔 善良
手法:赋--叙述--平实 形象
二、阅读婚变、决绝部分,找出表现男女主人公行为的句子,概括其性格和情感。指出这部分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婚变
女:无与士耽--------悔恨
三岁食贫 夙兴夜寐--忠贞 勤劳 悔恨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躬自悼矣--沉痛
氓: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反复无常 沉痛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无情
决绝
老使我怨 清醒
亦已焉哉 刚烈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叙述、议论、抒情 回忆 对比
三、如何理解第三、四章的比兴手法?
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氓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少到老,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她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四、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文中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热情 忠贞勤劳 坚强刚烈
男:急躁真挚 无情善变 始乱终弃
作业:
1、背诵全诗
2、概括出诗中成语,理解其含义
二三其德:形容没有一定的主张。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形容婚姻美满。
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恳可信。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 阅读全诗完成
(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 不遑(huáng)启居
(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猃 狁孔棘( )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 )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 的词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 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
(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
(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
(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
(三)疏通文意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1-3回忆军旅劳顿,交待不归原因,表达强烈思归之情。
4-5直写战争之惨烈
6对比写归途之悲伤、痛苦。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加以体会。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 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岁亦暮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岁亦阳止
作用: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1、今昔对比,以虚衬实。凯旋之乐与内心之伤悲对比,以乐衬悲。昔日“杨柳依依”与今日之“雨雪霏霏”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与“载饥载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内心之伤悲、哀痛。
本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语调低沉,气氛悲怆。充分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悲、痛苦。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诗经》《氓》《采薇》(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诗经《采薇》教案08-14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采薇》 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2
《诗经卫风氓》两处写景语句的探究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7-13
采薇说课稿04-20
诗经氓教案01-20
采薇教学反思09-09
《采薇》教学反思01-24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采薇》教学设计(通用7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