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2-04-14 17:14: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知识目标: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散文从多角度写景抒情的手法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在文中蕴含悲凉的情感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写景散文能力,把握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

          培养准确寻找提炼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关键词:秋景  悲凉  对比衬托

教学过程;

一、 教师提供信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2、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整体把握

(一)景的特点

   1、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故都秋的特点

   2、作者围绕故都的秋描绘了哪几幅图景,用四字语概括

明确:故都秋特点:清,静,悲凉

五幅图景:秋晨庭院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桥头秋雨 清秋佳果

   3、默读相关文段,找出作者写景关键词语,体会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景言情的。

明确:◆秋晨庭院--租破屋

          ↓       泡浓茶

         青天      看天色        清  静  悲凉(衬托)

          驯鸽      听飞声         (视觉 听觉)

         牵牛花     细数日光        (动 静)

         疏落秋草   静对蓝朵        (声 色)

                         满地  

无音

◆槐树落蕊--落蕊        无味  

柔软            清  静  悲凉

细腻        ( 视 听 嗅 触 感)

扫纹       清闲        (直抒感受)

                         落寞

                      衰弱

◆秋蝉残声 --       啼唱         清  静  悲凉

                      嘶叫        (以声衬静  以声衬悲)

                          风雨--凉

◆ 桥头秋雨-奇 有味 像样                    清 静 悲凉                 

都市闲人--悠闲

                               

◆ 清秋佳果--形  色

(二)情的体味

4、结合写作背景,在文中找出,从哪些文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疏落的秋草  无声的落蕊  衰弱的蝉嘶  凉凉的秋风秋雨

熟落的枣果枣叶。这种悲凉既是作者对北国秋的深味,也是作者心境与境遇的体现。

   5、从文段中找一找,作者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手法写景?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提示:①听觉  视觉  触觉  有动有静   这样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并融入作者深沉而细腻感受,情思,富于感染力。

    ②对比 衬托 比喻

三、深层研讨

   1、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对比,以南国的慢、润、淡烘托故都秋色的秋味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颂扬,眷恋之情。

   2、除了绘秋,作者还写了思秋、议秋、恋秋,在议秋一段,作者为什么写今外文人作品中对秋的描绘?在这段中找出关键语句加以体会。

提示;注意以下两句

(1)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远,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文人对秋的喜爱,中外皆然,而秋的深味,非北方感受得到底,表现北方秋味之浓,作者对它的颂扬、钟爱之深。

3、找出文中写色彩的词语,体会它和全文情调的关系。

冷色调词语居多,更适宜表现故都秋之特点,与作者此时的心境、境遇相合。

4、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5、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出示幻灯片 背景介绍)。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 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四、归纳练习

   1、归纳品味语言方法:(阅读思秋和恋秋两部分加以体会)

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体会深层含义。D、诵读精彩片段。

  2、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关注题目信息。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练习仿句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04-14

《故都的秋》高一语文说课稿05-01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03-03

《故都的秋》赏析03-03

故都的秋说课稿12-11

《故都的秋》说课稿06-27

故都的秋说课稿03-0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3-04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8-26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