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掌握规律,明辨句式,提高能力--文言句式专题复习(高三教学论文)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 刘洪涛
说明:本文已发表于《考试指南报》
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往往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所以,复习文言文,先要熟练掌握这些特殊句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句式考查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这些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
高考考查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下面我们对这些特殊句式做一个梳理总结。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
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
①唯利是图。 (图利)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
三、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判断方法之二:“……,……也”判断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①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根据省略的类型不同,判断方法有三种。
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
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
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
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谓语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例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这种固定句式形式稳定、表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掌握这些句式,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帮助。下面作一详细解说。
1.“……之谓也”
方法指导: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如:“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可译为:(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2.“所以”
方法指导: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 (人、事或物)”。如: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何所”
方法指导:“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如: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呢?)
4.“有所……”、“无所……”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方法指导:这四种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乌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
6.“唯……之……” 、“唯……是……”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①唯弈秋之为听。--听从弈秋的教导。
②唯命是从--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非……乎”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均表反问或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恐怕是……吧”。如: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8.“无乃……乎”
方法指导:表示委婉的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如: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9.“……孰与……”
方法指导: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0.“有以……”、“无以……”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 和“没有……的(人、事、物)”。如: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刘洪涛: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学硕士,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者,济宁市优秀教师。
电话:13235376966 邮编:273165 电子邮箱:liuhongtao1969@163.com
【掌握规律,明辨句式,提高能力--文言句式专题复习(高三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常见文言句式07-09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07-10
中班语言句式练习教案11-21
词类活用句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3
语言表达变换句式(网友来稿)07-01
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三)06-17
正确使用虚语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12
动态电路专题复习说课稿04-30
从教学环节入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