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写好议论文(高三备课资料)
何新
一、作文见解新颖四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作文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一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见解新颖”呢?
1、逆视法。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比如,人们常常讥笑“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人们常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借口,我偏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
2、侧视法。就是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见解。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2)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4)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透视法。即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4、统览法。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面对文题或材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二、论据运用的原则及方法
论据就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一篇议论文,它总是要表明一定的观点和主张,阐述一定的见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点。为了让论点被别人承认,或者说使观点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据来加以支撑,这个依据,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据。
论据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时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性和权威性的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议论文,用得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般说来,事实论据比理论论据更有说服力。
现在,不少学生议论文写得松散、游离,写得欠深度、欠力度,没有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运用论据。
一般说来,议论文论据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所以,列宁说,论点“应该设法根据正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23卷)。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论据靠不往,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对此,我们丝毫马虎不得。
2.选择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3.运用的精练性。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但有的同学认为论据越多就越能充分证明论点,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红皂白硬塞进去,结果会大大削弱议论的力量。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4.材料的新颖性。
现在非常强调创新,学生的作文也很重视有新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可以通过论据的新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张海迪,一谈到革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以上分析了论据运用的四点原则,在具体处理论据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1.善于引述论据。
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因此,引述论据时要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引用论据还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2.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因此,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议论文中论据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广大中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揣摩,并加以贯彻落实。我们相信,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处理好论据的运用,那么你的议论文一定会更具有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三、议论文的平行结构
议论文结构中较为常见的是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指在论证某个观点或论题时,将其分解成具有一定联系的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而这几个方面都是从属于中心论题或观点的,它们之间地位平等,呈平行关系,故称平行结构。依据平行结构与论点(或论题)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成如下几类。
(一)分解类。论证中平行结构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恰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如初语教材中《理想的阶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并列的几个部分可以说是对“奋斗”一语的分解与具体化:
1、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2、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3、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进行论证。
(二)阐述类。论证中平行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比如某年华东六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的一篇夺魁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平行结构来阐述它的含义:
1、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2、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3、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4、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阐释类的议论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三)利弊类。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劳”这一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1、勤劳,可以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2、勤劳,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又如1995年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1、宽以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2、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论述得既简明而又颇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述主张、做法类的议论文常用此形式,如《学生要不要参加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小议》。
一般来讲,在应试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平行结构,有如下一些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平行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闼,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平行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可以说,平行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3、勤劳,可以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又如1995年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正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1、宽以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2、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论述得既简明而又颇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述主张、做法类的议论文常用此形式,如《学生要不要参加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小议》。
一般来讲,在应试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平行结构,有如下一些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平行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闼,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平行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可以说,平行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何写好议论文(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听潮》备课资料08-18
《道士塔》备课资料05-17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06-16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09-21
高三生应如何有效利用复习资料06-20
论语全译备课资料07-10
如何写好推荐信01-10
高三议论文05-01
《松鼠》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