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需突破思维定式

时间:2024-07-27 09:05: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工作需突破思维定式

    爱国无需模式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观看话剧《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教师们不禁为之动容流下了热泪,但令人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反应,还有人竟哧哧地笑了起来。究竟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是学生缺乏道德正义感,还是故事的情节年代久远,孩子们难于理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又怎么解释每周一次的升旗,他们的神情专注和动情?他们当中的一位同学虽因骨折住院,但周一升旗时,还坚持拄拐参加;他们对在各种世界大赛中为祖国夺取金牌的体育健儿而欢呼雀跃,也为中国申办奥运会的失败而懊恼;他们可以守候在电视机旁为中国火箭腾空升起而欢呼,也为社会上的腐败风气而骂骂咧咧;他们关心着三峡的建设,他们更关注着中国的入世谈判……结论只有一个:不是学生不爱国,而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步入了僵化的固定模式。在某些教育工作者眼中似乎只有吉鸿昌从容就义、黄继光堵枪眼等半个多世纪前的英雄人物才和爱国沾边,而眼前的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等种种变化都与爱国没关系。这种僵化的教育怎么能与生活在现代的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呢?所以,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僵化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逆反”并不可怕

    有些学生,教师越是禁止的,他越要去做。教师表扬的,他会讽刺打击一番;教师批评的,他又非去试一试不可。对这种逆反行为,一般教师都很反感,往往采取压而再压的手段,结果只能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力度上继续逆反。其实,冷静分析,“逆反”也不见得那么可怕。且不说“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是成长中的问题,单说这“逆反”行为中,其实也包合着积极向上的因素。传统的德育观念,要求学生老实听话、安分守己。这种教育消磨了人的思想棱角和锋芒,使他们变成了“小绵羊”或“驯服工具”。而现代社会则要求我们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在这个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蕴含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合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表现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关键就看我们教师是不是善于引导、发掘“逆反”心理中的闪光点,并将其引导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雷锋精神的“逆否命题”

    谈到雷锋精神,人们往往将其与无偿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为联系起来。由数学规律“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等价性,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命题:不具有无偿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为,就是不具有雷锋精神的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个逆否命题的正确性却令人费解。在校内,笔者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把玩过的玩具或计算器转卖给同学,而且侃价的水平不亚于小商贩;然而也正是他们,在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可以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在放学的路上,我时常发现一些中学生的书包后面写着“带路”两个字,他们利用放学时间为外地车带路而收取5元-10元的带路费;然而正是这些“小商人”也经常护送残疾人过马路或是拣起大街上的果皮扔进垃圾筒……我们该怎样评价这种行为?在这里,笔者无意探讨数学规律,而只是想探求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雷锋精神。60年代的学生看完电影《雷锋》以后,人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学校里随之出现大量的无名英雄。这只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价值判断是一致的、随大流的,共性压倒了个性。这种特点实际上隐伏了后来一代人的价值观危机,其结果是把雷锋精神架空了。应该说,当代青年的求生存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商品经济意识等,不但与雷锋精神不相矛盾,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雷锋精神的充实和新发展。在跨世纪的今天,我们更该继承雷锋精神这一民族精神的瑰宝。

    总之,面对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社会局面,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多用发散性思维认识问题,尽快改革德育的内容、渠道、形式、评价标准等,以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

【德育工作需突破思维定式】相关文章:

突破初中作文03-19

发掘思维因素,加强思维训练07-14

梦想需坚持05-04

思维训练点滴谈07-10

儿童思维活动教案04-30

思维数学教学总结05-16

交叉步突破教案(精选10篇)08-18

《同侧步持球突破》说课稿03-29

想象思维的强化训练10-08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