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编号:
G1010(1)
课题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2、本篇报道分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附带讲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3、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4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三、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1)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四、阅读拓展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一、生动的细节勾连
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二、巧妙的场景编织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笔锋一转,“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陈迹”二字写尽了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的民族尊严、民族自豪。“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又如,最后一个场景写到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时,作者默默计算“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没有讽刺,没有痛骂,也没有欢呼,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作者反思历史时心潮的起伏。
总之,《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落后就要挨打。
五、作业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结束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就是告别了香港、乃至我们民族的屈辱。但是,结束与告别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真正期盼的是让香港变得更繁荣。请以“香港回归后的思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03-0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04-14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04-14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11-30
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