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4-14 16:58:5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    容,因而,对创新教育进行思考和实践就显得尤为必要。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知识已成为基础经济,经济的核心是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实例证明,高科技企业都是因拥有技术创新型人才而崛起的,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和灵魂。当初 IBM 公司创新出电传方式后,日本人很快以传真机( FaX )创新去超越之,不久美国人以更新的创意搞出了电子邮件( E  mail )并发展为网络,在高科技领域独领风骚。 

      很显然,不能创新就居劣势;惟有创新,方可生存。 

      企业的兴旺是这样,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前进更是这样。“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的创新。”江泽民同志的话深刻地指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无疑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手段、教育导向、教育管理都应围绕这个核心,因而,沿袭了若干年的传统教育形式已远远不能胜任这一新的要求。教育目标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模式    化’、“一刀切”等弊端日益显露,不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而且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以创新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与更新,进行超越和扬弃,越来越表现出极强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每一级政府。创新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优劣,取决于他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1996 年 12 月联合国方面认为,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科技产业将在 2030 年前后实现,人类将在 21 世纪下半叶全面进人知识经济时代。 

       而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必须是立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特点,缩短磨合期,同创新教育的观念接轨。“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语)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普遍开发人的创新智力、潜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倡导民主干等、生动活泼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提供知识上的、思维上的、情绪上的和环境上的种种条件,为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使命。 

     二、实行“ 3 + X 十特长”的考试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科技密集型的经济形态,它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的综合型知识及学科之间的边缘知识,讲究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可以说从科举教育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它折射了社会文明程度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3+ X+ 特长”考试模式的建立,正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市场对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市场的需求。“ 3 ”是基石,是基础的基础,“ X ”和“特长”,必须依靠“ 3 ”来支撑,    “ X ”便是文科或理科学科的知识及其相互交叉与渗透,“特长”则是学生选修的自己特别爱好和有特别兴趣的学科。正是这种特长即选修考试可促使创新教育中出“偏才”、“怪才”、“鬼才”和“狂才”,这就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学校来。这一考试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必然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 3 + X 十特长”的考试模式的确立和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给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面对课程改革?原有的知识构成还能不能适应新型的课程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大、中、小学,作为人的教育资源是肯定不能或者说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改革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说等到先把足够的能够适应这种教育体制需要的教育教学人员培养起来再来搞创新教育。因此,“ 3+ X+ 特长”的考试模式改革无疑对推动教育教学内部结构的改革及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实施创新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 

     三、实现散材的优化配置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形态,因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选定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予以综合思考,优化配置。 

     首先,要顾及保内课外两个教学途径的相互贯通。 

    课堂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基础性、稳定性。而创新教育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等提供创新能力的其他途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世界上很多科学巨匠正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由于社会实践中的某一次灵感的闪现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学生亲自活动、实践,手动、脑思、眼观察,才真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因而创新教育对教材的要求既是有序的知识的传授,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理解巩固知识到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时空。 

     其次,要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有效的知识综合,必须是一个既怄文科又懂理科的通才,能适当地了解信息    科学、材料秤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适当地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有关知识。有了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和灵感的跳跃,才能有创新成果的问世。教材的编写就是要满足这些要求,突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单一的框框,有目的地吸收进现代社会的新科技,增设新理论、新技术的内容,为学生形成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提供保证。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个性特长培养的齐头并进。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存在着不平衡性,个性发展差异则更大,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个性优势上的潜力,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大意义上的张扬。有些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缺乏,教育过程要对他们的这一缺陷于以弥补,但这些学生很可能在另一方面非常突出,表现为一种天才,展示出来的智力令人不能望其项背。而实际上创新意义上的“全能冠军”是不多见的,“单项冠军”则可望也可即,在这个意义上,除少数弱智者外所谓的后进生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教材内容的选定要利于挖掘保护学生的个性资源,使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第四,加强科学精神油输与人文精神灌输的融合。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与高尚的献身精神,对于创新的成果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性,必须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而在教材中要有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品格,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能力,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真正实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实行创新教育的保证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教师,提高“工作母机”的创新素养。现今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从师范院校的大门走出来的,师范院校是这些“工作母机”的摇篮。而目前的师范院校仍以专业知识为依据进行细致的学科划分。因而我们呼吁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在“ 3+ 综合”的考试模式上充分利用“综合”这一形式,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积极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一个观念急转弯,把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改变为主要培养基础教育复合型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管理的多面手,具备多知识层面的立    体式的通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大对现有师资的优化更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现有的师资队伍庞大,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但近水可解近渴,对他们予以优化和再培训,投资低、周期短,可解创新教育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04-14

试论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05-03

对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范文05-01

儿童早期教育的几点思考调研范文05-01

有关早期儿童培养教育的几点思考05-04

《雷雨》的几点思考提示04-15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05-03

就怎么搞好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04-30

对话题作文的几点思考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