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24-08-12 08:07: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积累写作素材

二、过程与方法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形象的刻画应为教学重点。

2、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三、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写作素材积累。

四、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一)检查作业:收集并解释出自本文的成语。

(二)自主学习:梳理文章的思路

1、理清结构层次,围绕“鸿门宴”课文如何划分层次?

2、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A、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你认为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和举玦暗示置若罔闻。

 B、作者是如何刻画项羽、刘邦这两位人物形象的?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伯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概括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3)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

(四)、拓展延伸训练

1、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怎样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2、写作素材积累

《鸿门宴》是《史记》中有名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许多道理至今仍有说服力,请分条列出。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人策略、集团成员的合作、项羽的性格角度做思考。

学生讨论后形成以下结论;

①、集团成员的合作情况:团结协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

项氏集团人心散涣。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项伯和范增的出轨,说明项羽这个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刘氏集团团结一致。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适用。

②、用人策略:应该是唯才是用而不是唯亲是用。

     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而刘邦知人善任。

③、从项羽的性格本身看:骄兵必败

     刘邦之所以能够顺利脱逃就在于项羽自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刘邦,盲目轻敌,放松了警惕,结果他本人就有主动变得很被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五)、关于对项羽的评价(作为课外学习探究性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评价)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大丈夫能屈能伸)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就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

2、根据你所掌握的材料谈谈你对项羽的看法或认识。

附板书设计:鸿门宴

无伤告密      放走刘邦      自矜功伐

 项羽                

范增谋划      接受白璧      丧失良机

        &nb;                                          对比

项伯泄密      逃走鸿门      善用谋略

    刘邦

张良谋划      诛杀内奸      化险为夷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5

鸿门宴教案设计10-21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0-27

黄山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08

张飞教案:《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9-20

人教版高一必修《鸿门宴》原文+译文10-12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8-20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人教版高一必修《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设计06-20

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