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循象入境,因境悟情 --意象捕捉与初中古诗教学浅议(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金寨燕子河中心校 余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诗。
我从事的是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我对初中古诗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究,我觉得,如果想让学生更快地把握一首诗,更容易地理解一些古诗的思想内蕴,强调意象的捕捉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最艳丽的瑰宝;在我国文学的百花苑中,古诗是最耀眼的奇葩。古诗意蕴丰富,短小凝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就很注意对孩子进行古诗词的教育,许多孩子入学前就己经背诵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从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孩子们能沉浸在一个个美丽的意境中:明媚的春天,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蓝天,绿水,白毛,红掌,清波。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纯真、美丽的画面!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他们怎样认识生活,这是开始,如同一只小鸟冲向大自然,快乐而欢畅。二月,骀荡的春风,柔柔的绿柳,翠绿如玉的叶。春风如同剪刀,她是美的创造者,她“裁”出了春天。多么优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而当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诗句时,孩子们又能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真挚的友谊的可贵;当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孩子们的想象的翅膀又能跟着那飘飞的瀑布,飞于蓝天白云,游于银河九天; 而当读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在一种感性的登楼的形象中,初步感受到一种浅近的哲理。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中我首先推崇的是对古诗意象的把握。
何谓意象?
所谓的意象其实就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东西。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客观物象加进创作者的情感因素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主观的情感,一种是客观的物象。因此,所谓的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再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就具体的诗来说,这种具体形象其实有以下几种情形,一种是写景诗中的景物,一种是写物诗中的物,而在叙事诗中则体现为人物形象,在抒情诗中表现为抒情主人公。典型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的,或者说它由一系列辅意象和主意象构成的意象群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一连九个意象,如电影镜头的剪辑组合,它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暮色苍茫的萧瑟的秋景图:几根枯藤,数棵老树,点点寒鸦,萧飒的秋风,寂寞的古道,西沉的夕阳,滞归的瘦马,人在天涯,人却不能归,怎么不令人徒生漂泊羁旅之感而柔肠寸断……整首小令寥寥28字,却显得语言凝炼容量极大,它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而这一切依靠意象的堆叠,在教学这些作品时如果能抓住意象,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出猎的太守,四十岁的太守鬓发有些花白,但豪情勃发,他刚刚喝足了酒,更加气粗胆壮,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他是要去出猎吗?是的。但他又不仅仅是去出猎,他紧握雕花的强弓,拉开圆如满月的弓弦,对准来自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辽。在这首诗中,一个屡屡被贬,但不忘报国的形象跃然纸上,整首词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一种抑制不了的激情溢满全身。所以在读这首词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了形象也就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明了其豪放的风格,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捕捉意象,搞好初中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不仅弄懂这首诗,而且让其知道如何欣赏这首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地说,抓住意象进行古诗教学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抓住意象,迅速理解诗意。
首先,抓住意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读诗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必须弄清其字面基本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前提。要想很快地把握其字面的意义,迅速抓住意象是技巧。如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这两联里,诗人写的意象有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抓住这些意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而下入三峡,来到辽阔的楚地平原之处,高山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长江也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流淌。夜晚,诗人坐在船上,抬头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一轮明镜,皎洁澄澈,照着大地。那碧空中的云彩,变幻而莫测,忽而幻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之景。抓住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动景而至静景,由实景而至虚景。层次井然,曲折有致,摇曳生姿。一幅亦真亦幻的山水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抓住意象中的象征意义,从而迅速把握诗意。
在古体诗中,有很多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柳、如月、如雁、如鸦等等。在读诗时抓住意象也就能很快地关注到这些特定的意象。从而迅速解读诗意。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天净沙.秋思》中的"鸦",由于鸦到黄昏时会归巢,从而让游子产生深深的羁旅之愁。再如《渡荆门送别》中的"月",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则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等。其它折柳表示送别,黄叶表示美人迟暮,竹表示气节,红叶表示爱情,梧桐表示凄苦,桃花象征美人,红豆表示相思,菊表隐逸高洁,捣衣表示思念丈夫,吴钩表示建功立业等等。
再次,抓住意象,把握其表达技巧。
意象抓住了,诗意理解了,诗的表达技巧就很容易明确。如上面提到的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如果能抓住末联中的“故乡水”、“行舟”两个意象,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诗人实际上写的送别之人原来是故乡的水,而不是友人。故乡的水多情,不舍诗人的离去,依依不舍,将诗人远送到荆门之外。在这里诗人用了一贯的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故乡之情。这种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梦游天姥呤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再如他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当然在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中诗人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实景写到虚景,由动写到静,可见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二、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第一,要善于联想想象。我们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之后,要运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去。我们知道诗人在写诗之前,是感受到具体生动形象的人、事、物、景,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学生获得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和激情才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须得费一番功夫和心思,教师须把学生引入到诗人描绘到的意境中去,要把僵死的不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还原成为生动的人、事、物、景,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样让学生与诗人同哭同笑,共悲共喜,从而达到“神随物游”,“情随景迁”之效果。抓住意象之后,可以通过激趣、探究、朗读等步骤让学生“入境”。
第二,把握意境特点,接受美的熏陶。在抓住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后,学生便能够得一种美的熏陶。或婉约柔美,或朦胧悠远,或慷慨激昂,或广袤开阔,或缠绵悱恻,或乐观旷达等等。例如《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発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学生感受到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心绪,产生一种咫尺千里的感伤,进入到凄婉幽伤,朦胧悠远的意境中去。而进入《观沧海》的意境之后,则体会到大海的壮阔和雄浑,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起伏澎湃的波涛,突兀耸立的山岛,还有繁茂的树木,丰美的百草,及吞吐的日月,无边的宇宙,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情感在这壮阔的画面里,在这吞吐的自然美景中自然得到一种洗礼。学生的人格也在这激荡的情怀中得到升华。一种美的东西会油然而生。
三、抓住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诗的技巧之一是知人论世。进入意境是知人论世的有效手段。我们抓住了诗歌的意象,进入诗的意境中后,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幅雄浑开阔的意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旷达乐观的心胸。诗人虽然屡遭贬抑,但诗人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溟灭。诗人在酒后疏狂之中依然不忘国家的危机和驰骋疆场的夙愿。而在《观沧海》中诗人通过碣石、沧海、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一系列意象,通过营造一种气势磅礴,辽阔旷远的意境表达自己的博大的心胸和建功立业的愿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代枭雄的雄心勃勃,是一个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急切心情。
因此,我认为,读诗把握诗的意象,有助于诗歌画面的形成,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理解诗歌的语言的深层意义,有助于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初中古诗教学中,循 象 入 境,因 境 悟 情,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去理解诗作,意义深远。
参考书目:
①齐银风 李志军《诗歌入境教学六法》;
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③《唐诗鉴赏词典》;
④(苏)鲍列夫 著《美学》。
【循象入境,因境悟情 --意象捕捉与初中古诗教学浅议(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称象教学反思04-28
《与象共舞》教学教案10-22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09-24
称象的教学反思09-29
《称象》教学反思07-22
《黄河象》教学反思09-17
分层教学浅议(网友来稿)07-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10-17
繁星(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11
语文必修教学计划09-01